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一百二十九讲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2024-11-09 05:40:57

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一百二十九讲

第三册 元、明时期的书法批评

第一章 清朝前期的书法批评

在清朝前期,从明朝过渡到清朝的文士成为书法实践和理论探索的核心人物。于改朝换代之时,部分文士选择降清,例如王铎、法若真等;而另有一些则以遗民自居,像傅山、归庄、查士标、宋曹、许友、朱耷等。这些文士的书法,有的属于晚明变革书风的主要力量,有的继承了董其昌的艺术意趣。在书法理论思考方面,有的恪守明朝的论书传统,比如冯班等;有的大力宣扬气骨天性,例如傅山、石涛等;还有的因朴学的兴起而将目光投向篆隶书,诸如王宏撰、朱舞尊等。

第一节 冯班、宋曹、姜宸英的书法批评

一、冯班、宋曹、姜宸英皆为重视帖派传统的书法理论家。

冯班(1602 - 1671),乃明末清初诗人。字定远,号钝吟老人,江苏常熟人。其擅长诗文,与兄长冯舒均具文名。冯班为明朝诸生,明亡后,佯狂避世。他四体皆能,尤精于小楷,一生著述颇丰,论书之作有《钝吟书要》。

冯班的书法理论显著继承了元、明以来的正统观念,即推崇平正、典雅的庙堂气息,以儒家正统的人格修养与中和品格为目标。他曾言:其书法理论根基源自宋儒立身安命“书是君子之艺,程、朱亦不废”的修养功夫,也体现出他对书法艺术的定位。他面对明朝中后期在士大夫中流行的反对赵孟頫潮流深感迷茫,对明朝书法成就不置可否。

翁振翼《论书近言》提到:“冯定远云:明朝人书一字看不得。”冯班对赵孟頫书法的价值予以肯定,他表示:“赵松雪书出入古人,无所不学,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当时确实独一无二。自近代李桢伯(应桢)提出‘奴书’之论,后人耻于以其为师。刚拿起笔,就羞于模仿古人,晋、唐旧法如今已荡然无存!松雪正是子孙遵循家法之人。贬低其为奴书,不是太过分了吗!”又道:“赵松雪更重用法,并融入宋人之意,上追‘二王’,后人难以企及。提出奴书之论者并不知晓。”

冯班的理论趋向追随正统流派。对于朱熹等人所推崇的北宋书家蔡襄,冯氏亦言“蔡君漠正书有法无病,朱子极力推崇”。还说:“宋人蔡君漠书最为出色,今人不重视,只因不学古罢了。”冯班所着重的是“法”,在他看来,法度是书法的基石,所谓“法定则字有常格”。他推崇赵孟頫书法,也是由于赵孟頫书法尚存晋、唐法度,故而可贵。

对于赵孟頫书法的不足之处,冯班还是进行了客观的剖析。他讲:“赵文敏为人缺少骨力,所以字无雄浑之气。”对于晚明颇具影响的董其昌,冯班评价道:“董宗伯全然不顾结构,用笔也过于柔弱,但藏锋较好,学者或许不知。董似未成字,在文下。”从对赵、董二人的评价来看,冯班重视书法轨度渊源的正统,同时也看重骨气。

冯班对北宋书法的整体成就予以认同,他自身便是从宋人书法入门。他说道:“曾学黎君漠书,期望字字有法,笔笔用心。又学山谷老人,想要使尽笔势、用尽腕力。又学米元章,才知晓出入古人,取长补短。”他将苏轼与赵孟頫进行了一番对比“我见到东坡、子昂二真迹,见坡书点画学颜鲁公,体势学李北海,风卷云舒,逼近时仿若将要飞动。赵殊为精工,直逼右军,然而气骨自不如宋人,不能相提并论。坡书真有怒㹸抉石、渴骥奔泉之态,徐季海世间有真迹,不知与此相比如何?”

在对帖派书法系统展开总体评价时,冯班承袭了董其昌的观点,同时也融入了自身的理论见解。在冯班的价值体系中,晋人书法在历史上成就最高,唐人稍逊,宋人再次之,即“晋人尽理,唐人尽法,宋人多用新意,自以为过唐人,实则不及”。

他指出,这三个朝代的书法尽管趋向各异,但均存在一个共同之处,那便是皆有“法”。他表示:“晋人用理而法生,唐人用法而意出,宋人用意而古法犹存。”故而,他对这三个朝代的书法均予以肯定。同时,他还巧妙地阐释了这三个时代书法的具体特质,极具辩证色彩。他称:就结字而言,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用理则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晋人之理而立法定格,法定则字有常格,便不及晋人。宋人用意,意在效仿晋人。意若不周全则弊病丛生,此乃时代所限。(全文共计:1632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2024年11月8日星期五

0 阅读:0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