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市场继续震荡,两市成交额萎缩到9745亿,已跌破万亿,走势越来越弱。
再看国债,30年期国债破2%,10年期破1.8%,都是对宏观悲观的表达。关于国债的投资,详见《相对确定的机会:国债》。

4月就是困难模式,多点耐心,等带血的筹码。
市场要想见底,必须得有政策刺激,或者出现类似DeepSeek这样的标志性事件,不然压力会很大。
最近对AI,我又有了点新的思考。
AI只能替代那些机械而无聊的工作。AI的优点是,效率很高,一旦开始运用到某个领域,必然会生产过剩。而过剩,就变得廉价了。
比如你用AI做自媒体,很快就能让受众审美疲劳。就像很多短视频一样,某个段子出来后,一堆人去模仿,过两天就没人看了。
社交平台的推荐机制,一定会抵触各种AI文案和数字人带货,不会给你导流,因为那东西只要是AI全程做的,一定是烂大街的。
人性喜欢新鲜,喜欢创意,这点不会改变。
从投资来看,大多数量化基金都在用AI算法。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该如何避免被AI收割呢?
量化基金在高频短线中,肯定比普通人要强。普通人不光没量化快,更没有量化的纪律强。
越是微观的规律,越是容易被AI算法抓取,并迅速失效。比如,原来做事件驱动的,现在某个利好或利空出来后,直接就大幅跳空 ,一步涨跌到位,压根不给你反应的机会。比如原来某个形态的突破胜率很高,但AI算法发现后,这个突破的胜率就会急剧下降,甚至该形态的假突破胜率很高。比如有些个股经常会突然闪崩,可能利空并不大,但反应很剧烈。
怎么办?
用教员的话,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对自己的交易策略,要多问几句,它会因量化的大量参与而失效吗?类似的话题,我们在《没见过牛市的人》中详细聊过。比如定投,股债平衡,网格交易,价值投资,趋势交易等这些最简单,最宽泛的交易策略,往往是最不怕量化的,不会失效。相反,像价值投资中关注净利润断层,趋势交易中只做突破的,就可能会被量化干扰到而频频受挫。
还有就是,对未来的市场走势,要有自己深刻的思考和分析。以前我们说,交易策略中要尽量少点主观,越客观机械越好。现在呢,我们要想取得超额收益,反而要多点独立而深刻的思考,去寻找市场“犯错”的时候,去挖掘错误定价。因为比拼客观和机械,我们打不过量化;过多的量化资金,也会放大市场的某些错误定价。
很多人常会感叹,短视频让大众越来越浅薄,越来越像羊群。这是坏的一面。而好的一面是,只要你能摆脱短视频的干扰,就能在投资上轻松赚钱。
所以,做投资少看短视频,特别是财经方面的内容。短视频可以用来娱乐,看看段子,放松一下。
某个消息的价值越大,知道的人就越少。若短视频上都在说它,所有人都知道了,也就没有价值了。
晚安~
作者:布衣书生 自媒体:复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