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沉默了几天后,整个互联网还是被小米汽车高速爆燃的事情刷屏了。
噩运传来,一场车祸,3条人命消玉损玉损。
当三声刺耳的刹车声划破夜空,监控视频里那团火球吞噬的不仅是崭新的汽车,更是对整个智能车企行业的灵魂拷问。
随着事件的经过和车祸细节越来越清楚,我们大概可以还原一下事发时的前因后果。
事故发生在3月29日晚上10点半左右,女大学生们驾驶小米su7,前往池州参加第二天上午的事业编考试。

从小米官方事后向警方提供的事发细节来看,当晚10点27分17秒的时候,车上的NOA被激活,表示车辆处于智能辅助驾驶状态,按照时速116km/h开始行驶。
可仅仅行驶了不到20分钟,在当晚10点44分24秒的时候,NOA就发出了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并发出减速请求,开始自动降速。
仅仅过了一秒钟,NOA被接管,这意味着司机开始手动控制车辆。
先是一边往左打了方向盘,一边踩刹车;接着又往右打了方向盘,同时踩刹车。
但依然没能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
在当晚10点44分26秒到28秒之间,车辆还是以约97km/h的时速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随后开始起火爆燃。
接着就触发了车辆的一系列报警和急救响应。
小米官方发现异常之后,在当晚10点45分的时候还立刻联系了车主,结果车主当时并不在车内。
从小米官方提供的信息来看,120赶到事发现场的时候,是在当晚快11点的时候。
也就是说120从接到通知到赶到事发地点,这个时间并不算长。
那为何车里的人一个都没能幸存下来呢?

自称当时就在事发现场,还参与了救援,并成功救出后座一位女生的网友说,是因为当时车门打不开,他只能用铁棍敲碎了玻璃后才成功把后座的女生救了出来。
但可惜的是,女生还是在紧急抢救之后没能活下来。
另外两位女生的情况更加惨烈。
据驾驶员小罗的母亲哭诉着说,女儿当时已被烧到碳化,也就是说已经烧成了骨头架子。

另一个女生的情况也差不多,120的医生说,他们赶到的时候,除了被救出的那个女生,其余两人已经烧没了。
换言之,这场车祸之所以如此惨烈,并不是因为撞上了水泥墩,而是撞上水泥墩后的爆燃。
虽然小米官方第一时间否认了车辆是自燃起火,但剧烈撞击后出现的“爆燃”也确实让这三位女生失去了生的希望。
这也是小罗母亲和公众最难以释怀的一点。
就连小米第一时间发布的公开声明,也在这些关键点上显得如今避重就轻。
并未解释车门为何无法打开、车辆和水泥护栏相撞后因为什么原因燃烧、智能驾驶切换时间为何只有2秒等核心事实。
既然小米不愿意说,那就来理智的谈一谈这几个导致这场车祸如此惨烈的关键问题。

02
首先,车祸发生之后车门是否能打开?
这个问题尤为关键,这也直接关系到车上的人生存概率有多大。
根据国标,车辆在发生碰撞时所有车门都应自动解锁,但车辆在遭受严重撞击之后有可能导致断电,出现车门无法自动解锁的情况。
为此,小米还特意在宣传车辆安全性上,特意说明了小米汽车车门内饰板下方配有配有应急拉手,断电时也能直接打开车门。
但这也不是绝对的。
在车辆受到剧烈撞击,导致车门严重变形或被障碍物阻挡的时候,即使解锁了或者用应急拉手,也很难打开车门逃生。
但如果没有大变形也没有障碍物,或者四个车门都没法打开,那就不正常。
还有就是车内的人在猛烈撞击之后,全部处于昏迷无意识的状态,也无法打开车门。
所以这样的设计看似人性,其实就存在一个BUG,除非里面的人有意识,或者从外面可以同机械开门,那这个设计就是然并卵。
其次,就是电池撞击后爆燃是否正常?
这也是直接导致车内人员,能否有生还希望的重要因素。
如果仅仅是简单的撞击,在安全气囊的保护下车内的人员大概率还有生还的可能,即便没有,也有抢救的可能性。
但碰撞后直接爆燃,即便第一时间被周围的人发现,那施救者也是在和死神抢时间。
再加上车门打不开这种因素的叠加,更加降低了车内人员生还的可能。
所以,爆燃比打不开车门更让人绝望。
要知道当时这个时速撞击水泥墩,爆燃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有人还专门做过燃油车和电车剧烈撞击后爆燃的调查,各种说法都有,但主流说法是:油车的自燃率高于电车。
但爆燃率却相反,电车确实要高于油车。
这是电车的一个通病,确实也不能全怪小米,小米也说了自己都是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来的,换做其他电车大概率也是要爆燃的。
只是小米官方在回应的时候特别避开了这个点。
以至于网上又开始有了关于电池的争论,这个当然要等官方的调查通报,但不管什么电池,原则上都不能百分之百保证不会爆燃。
另外,事发前接管时间仅有2秒正常吗?
毫无疑问,越早检测出障碍物,越早发出风险提示,越早接管,越安全。
不说别的,就说根据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系统通用技术要求》,从发出提醒到因执行最小风险策略而终止的时长应不小于 10 秒,以确保驾驶员有充足时间接管车辆。
而小米汽车事发时的提醒时间仅有2秒,显然远低于10秒的国家标准。
当然这一点也有网友提出不同的意见,说小米SU7智驾系统分为两个版本,一个是纯视觉系统,一个是加装激光雷达版本,后者算是进阶版。
恰好,这次出事的小米SU7是标准版,使用的是低阶版本,检测距离和反应能力都比不上高阶版本。
其次,当时的环境因素也的确降低了智驾判断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比如天黑雾大,静止障碍物、因施工突然切换到对向车道,在事发地几种复杂情况的叠加,想单独依赖毫米波雷达检测,也的确是难度太大了。
这也是小米官方在这方面打太极的原因,只说了“这个配置跟同行业类似,碰撞预警,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回应真的很能体现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艺术。
从网友传回来的事发现场图可以看到,事发地恰好就是由锥形桶隔离出来的,因为原本车道施工,车辆应转入对侧逆向车道行驶。

所以,如果当时是人为驾驶,也许这一悲剧就能尽可能的避免。
毕竟在远处看到前方施工的提醒,人为就会第一时间降速,但从小米官方提供的细节来看,车辆智驾系统发出风险提示到车辆发生碰撞,用时约2-4秒。
2-4秒,按照100km/h的速度估算,智驾系统发出风险提示到车辆发生碰撞的距离范围为50-100米。
即便下一秒被人为接管,在如此短距离的情况下,撞击都很难被避免。
最后,就是最有争议的AEB系统到底有没有被触发?
要知道AEB系统就是自动紧急刹车系统,一旦在紧急情况下被触发,汽车就会在不需要驾驶员操控的情况下自动刹停,也是避免悲剧的最后一道安全线。
所以到底有没有被触发?小米官方没有明说,只说了一句“具体不明,正在调查”。
想必话里的意思大家都懂。
其实没有触发也正常,这一技术缺陷也不是小米一家企业的问题,是整个行业这方面能达到的技术也就在这里了,你也总不能要求小米来一个质的超越。

03
可这次小米高速路爆燃事件之所以被很多人骂,以上这些槽点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在小米新车发布会的时候,“智驾”恰好就是他们宣传的重中之重,也是他们和其他车企拉开差距,很多网友为之买单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除了对雷总自带学霸光环,良心企业家的信任,就是对小米 “智驾”深深的认同。
小罗的母亲就曾告诉提醒过她,智驾不靠谱,但小罗却非常相信智驾,认为它比人开车还稳。

没想到母亲的话一语成谶,她和自己的两位女同学,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不是说“智驾”不好,它也是科技的产物,而是说如今的“智驾”根本无法与一名老司机的驾驶技术相提并论。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即便不同车企都在鼓吹自己的智驾有多么的牛,但当下在中国整个智驾领域,技术还不成熟,只能对驾驶员起到一个辅助功能。
要知道即便目前所有宣称高阶的辅助驾驶系统,也均为 L2 级辅助驾驶。

如果你完全把车交给智驾,就相当于把命交给一个随时会短路的机器。自己永远是安全驾驶的第一责任人。
就像经常刷到得各种奇葩视频,有的车在高速行驶,但没人在主驾座位上,有的人在主驾座位上睡觉……
现阶段,这么做,就是作死。
毫不夸张的说,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任何宣传自动驾驶安全的车企,都在谋财害命!
也难怪网友们如此气愤了。
原本车祸发生的时候,小米正忙着亮出3月份的销售数据:交付量2.9万辆,有信心完成全年35万辆的目标。
可事发后不久,小米的股价就下跌了5.5%,市值蒸发超800亿元。
这背后是“欲带皇冠必受其重”的不变真理。
所以,当网友为营销买单的时候,当网友被雷总的个人魅力折服的时候,每一次流量与销售的狂欢之下,都有一秒被反噬的风险。
站得多高就摔得多重。
也许有一天智驾终究会超过人类驾驶技术,但起码不是现在。
当雷总深夜发文,哽咽着说着"责任永远在小米",可公众更想看到的不只是发布会上的鞠躬,那些连夜删除的自驾宣传视频,那些用"测试数据优异"替代的安全警示,而是无声地发问:
当资本追逐智能驾驶的风口时,是否还记得每个方向盘后面都是会哭会笑的血肉之躯?

而真正良心有责任的企业家,也绝不是“重营销而轻责任”,脚踏实地的实事求是才是企业成长的长久之道。
我们需要的不是永远正确的算法,而是犯错时能及时刹车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