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一天,著名教育家章士钊正在工作。突然间,他收到了一封来信,信是袁世凯之子袁克定写的,他在信中提到了自己生活拮据,希望能够得到一定的帮助。
章士钊接到信件后,沉思许久。他觉得袁克定文采非凡,于是特意向中央致信,希望中央能够帮忙解决其工作问题。不久,在章士钊的推荐下,袁克定担任了中央文史馆馆员,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袁克定
众所周知,袁克定是袁世凯的长子,他在袁世凯称帝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他又经历了什么呢?
身为袁家的嫡长子,为南北议和立下“奇功”袁世凯的一生中,一共有17个儿子、15个女儿。袁克定是袁世凯与原配妻子于氏所生,由于于氏是河南老家一个财主家的女儿,既不识字,也不懂礼节,所以于氏只为袁世凯生了这么一个儿子。
袁世凯
袁克定是袁家的嫡长子,所以他在袁世凯心中的位置非同一般。从小,袁世凯就对这个儿子寄予了厚望。
为了培养自己的儿子,袁世凯一直将儿子带在身边。不管是在朝鲜任总理营务处,还是在济南担任山东巡抚期间,袁克定一直跟随在父亲的左右,亲自学习,跟着父亲去处理政务。
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儿子在教育上的投资力度极大。他不仅花费重金邀请了数位名师进行教导,还专门聘请了一名德国外教,专门教授袁克定英语、德语等多国外语,这也为他在日后与洋人顺风顺水地打交道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在父亲的培养下,袁克定由于天资聪慧,在政治、军事方面都表现出了不一样的看法。在众人看来,袁克定一表人才、气质出众,看上去有一种儒雅之风。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不堪,革命党人发动了武装起义。面对各地动乱的局面,清王朝的统治者只好邀请袁世凯出山,来剿灭革命党人。随后,袁世凯带领的新军一鼓作气拿下了汉阳,准备挥师过江。
武昌起义(油画)
就在这时,袁世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决定与革命党人展开和谈。
袁克定从小就跟随在父亲身边处理政务,再加上他接受的教育程度比较高,成为了袁世凯心中最为理想的谈判人选。袁克定来到武汉后,与革命党人“据理力争”,并提出了三个条件:
第一、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第二、实行南北统一。
第三、袁世凯对蒙藏地区保留“皇帝名义”。
在袁克定的一番斡旋下,革命党人最终同意了这三个条件,声称大总统的位置非袁世凯莫属,袁世凯是“最大公约数”。
不久,袁世凯以武力逼迫年幼的宣统皇帝退位,并担任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而袁克定在南北议和的过程中出了不少力,愈发受到袁世凯的认可。可不久之后发生的一件事,却让袁世凯对儿子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南北议和
拥护帝制,导致父亲身败名裂就在袁世凯宣布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袁克定的内心十分激动,他没有先想到自己一年前还是小小的督办,竟然会在一夜之间成为了中华民国总统的儿子。他在得知消息后的第一时间,便带着母亲于氏从黄水村赶赴京城。
就在前往彰德火车站的途中,袁克定激动不已,故意策马而行,结果从受惊的马上摔了下来,导致足胫摔折。后来因为信了巫医,致使腿部没有得到及时地治疗,最终落下个右腿残疾。
不久,袁克定决定前往德国。一方面是为了治疗腿伤,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得到德国方面的支持。
由于袁克定是袁世凯的长子,德国政府对袁克定的到访十分关注。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亲自接待了袁克定,将其奉为了座上宾,给予了其最高的礼遇。
袁世凯一家人
在交谈的过程中,德皇威廉二世不断地劝说袁克定,只有帝制才是国家想要强大的政治体制,中国如果能实现帝制,必定能够快速地发展起来。
而德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时推行帝制的德国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属于少数群体,经常被主张民主共和国的其他国家所孤立。他们极力主张中国实行帝制,从而成为自己坚定的盟友。就在袁克定回国之前,德皇威廉二世专门给袁世凯写了一封亲笔信,想要劝说袁世凯称帝。
在德国方面的支持下,袁克定的心中坚定了要拥护父亲称帝的念头。因为如果实现共和制的话,等到父亲一退位,就会把手中的权力移交给别人。只有让父亲当上了皇帝,自己才有可能掌握最高权力。
就这样,在德国没有治好腿伤的袁克定,带着满满的信心回到了国内。袁世凯看到儿子右腿残疾而且另外一只手掌没有肉的时候,眼神很明显就不对了。袁克定感觉到了父亲对他的眼神中少了几分之前的关爱,反而多了一丝不悦。
袁世凯
可袁克定从小都没有受到过父亲这样的对待,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父亲对自己的看法。
经过苦思冥想后,他觉得只有想方设法地让父亲接受帝制,才能让父亲重新认可自己。而父亲接受帝制后,自己也会得到想要的一切。
可复辟帝制不是一件小事,为此袁克定做了很多的工作。他先后找到了冯国璋、段祺瑞等著名将领,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可是他们对复辟帝制提不起兴趣,根本不卖袁克定的面子。
就在袁克定快要失望地时候,他却在文化界看到了一丝希望,特别是杨度的支持。
杨度
杨度是中华民国时期著名的才子,而他非常崇拜权术,只要谁有势力他就跟谁。对于袁克定的想法,杨度表示了强烈地支持,甚至他还将袁克定比喻成了秦王李世民,把自己当作了房玄龄一样的谋士。
在杨度的谋划下,袁克定特意炮制了一份《顺天时报》来蒙蔽袁世凯。《顺天时报》是日本外务省在北京出版的中文报纸,有着众多的读者,而他的言论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日本政府对中国的立场和态度,袁世凯十分重视。
袁世凯找了一些文人,特意在这份报纸中大肆地鼓吹帝制,以及人民群众对共和制度的失望。他以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进一步推进了袁世凯心中想要称帝的想法。
《顺天时报》
看到父亲对《顺天时报》上面发表的内容深感满意,袁克定还利用心理暗示的方式,经常性地给父亲一些“帝制是天意”的暗示。
就这样,袁世凯每天读着《顺天时报》,他觉得只有帝制才是众望所归,于是便下定了称帝的决心。
可是袁克定这种方式,却因为一次意外被父亲发现。有一回,袁家的一个丫鬟出去买东西的时候,正好外面包了一张真的《顺天时报》,袁世凯经过调查后,才发现是自己的儿子袁克定捣的鬼。
调查清楚后,袁世凯把儿子叫到了跟前。他拿起皮鞭狠狠地抽起了袁克定,大声地责骂道:“逆子,欺父误国。”
袁世凯复辟
此时的袁克定已经失去了父亲的信任,可是他没有灰心,他又联合众人筹集了筹安会,组成了乞丐请愿团、妓女请愿团等,在全国范围内营造出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复辟浪潮。
看着民众们掀起了拥护帝制的浪潮,袁世凯觉得自己已经得到了舆论上的支持,便于1915年12月宣布接受帝位,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将民国五年(1916年)改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
袁世凯称帝后,袁克定仗着自己嫡长子的身份,常常以皇太子自居,并让人称呼自己为“太子殿下”。
而袁世凯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皇帝梦却成为了一场闹剧,各方势力纷纷要求袁世凯退位。
袁世凯复辟旧照
不久,南方的唐继尧、蔡锷等人发动了护国战争,号召全国军民讨伐袁世凯。由于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他的部队在护国战争中在战场上节节失利,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而袁克定的“太子梦”也随之破灭。
1916年6月,袁世凯因为身患尿毒症,在中南海的怀仁堂去世。袁世凯去世后,袁克定跪在了灵前,不断地哭喊道:“爸爸,是我对不起你啊。”
袁世凯的复辟,使其身败名裂,他生前做出的功绩被民众忽视,成为了众人口中的败类。
袁世凯去世后,袁家也走向了没落。不久,袁家开始分家,由于袁克定是嫡长子,分得了最多的财产。除了各种古玩字画外,还分得了40万的现金,日子还算说得过去。
护国运动
生活拮据,却胸怀民族大义之后,袁家搬迁到了天津。由于袁克定之前家境优越,从小就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在日常开销上是大手大脚。到了三十年代,袁克定几乎耗尽了父亲留下的钱财,生活变得贫困潦倒。
与此同时,袁家的财产也被蒋介石没收。家里的一些古玩字画,被一个佣人以供他晚年生活费为由全部骗走。无奈之下,袁克定只好靠典当来维持生计。
幸运的是,当他贫困的时候,却有一位忠心的老仆人伺候在他的左右。这位老仆人到街上捡烂菜叶、白菜帮子来充饥,袁克定勉强生活了下来。
艰苦的生活(非袁克定)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袁克定的家产基本上挥霍一空,为此,他专门找人托国民政府活动,希望能够返还袁家的家产。就在事情出现转机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却将矛头对准了北平。
袁克定作为袁世凯的长子,在社会上有着一定的影响力,日本人便想拉拢袁克定。当他们得知袁克定生活困难的时候,便提出要“收购”袁克定的宅子,帮助其解决生活问题。
袁克定不愿背上汉奸的骂名,便婉言拒绝了日本人的要求。
不久,华北日军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亲自登门拜访,邀请其到华北伪政权担任要职。土肥原贤二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袁克定,来拉拢袁世凯曾经的旧部。
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
如果袁克定答应的话,肯定会财源滚滚,不至于为了日常的花销而发愁。可在民族大义面前,袁克定再一次拒绝了日本人的高官厚禄。
为了彻底打消日本人的心思,第二天袁克定就来到了报社,要求报社登一份声明。他在声明中说道:“本人有病,拒绝过问任何事,拒绝接待任何客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的儿子卷走了他所有的股票,袁克定甘守清贫无以为继,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他收到了表弟张伯驹的资助。靠着张伯驹的救助,袁克定勉强熬过了那段最为艰难的岁月。
章士钊
新中国成立后,著名民主人士章士钊得知了袁克定的情况后,向中央致信,希望能为他妥善安排工作,解决其生活困境。
不久,中央文史馆给袁克定安排了工作,每个月可以享受六十元的月薪,袁克定的生活稳定了下来。
有了稳定收入的袁克定,为了报答张伯驹对自己的帮助,经常是领了工资,就交给了张伯驹一家。可张伯驹却拒绝道:“一家人嘛,没必要这么客气。”
到了五十年代,袁克定成为了头发花白的老者。一日三餐没有什么美味佳肴,只是一些窝窝头切片,再加上咸菜而已。
晚年的袁克定(左一)
到了晚年的时候,他几乎是足不出户,每天以读书自娱。他干瘦、矮小,常穿着一身长袍,举止间的言谈依旧如故。
后来,毛主席得知了袁克定的事情后,每个月专门拿出20元的稿费,用来改善袁克定的生活。
1955年,袁克定在表弟张伯驹家中去世,享年79岁。去世的时候,只有二夫人马彩云在他的身边,而他的后事则由张伯驹进行料理。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子女们个个都发奋努力,长子曾经是贵州工学院的教授,女儿也嫁给了一户书香门第家庭,他们都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毛主席
袁克定的一生,可谓是幸与不幸并存。他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站在了历史的对立面,不断地鼓动父亲复辟,可这一切终究是黄粱一梦而已。但他在民族大义面前,却体现了一个中国人的气节。总的来说,他的命运,三分归于时代,七分归于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