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军授衔,共评出10位开国元帅。而在正式授衔之前,毛主席辞让了原定要授予他的“大元帅”军衔。除了毛主席之外,另有三位重要领导人也选择了辞让军衔:原本开国元帅的候选人共有13位。那么在辞让元帅军衔的三位元勋人物分别是谁,哪一位的地位最高呢?如果他们按原计划参加评衔,分别能排在元帅的第几位?
首先是周总理。在毛主席提出不担任军队实职的干部,原则上不评元帅的倡议后,总理放弃了原本应有的元帅军衔。周总理的军内资历,从整个生涯来看是可以比肩朱老总的。如果他参加授衔,在元帅当中的排位非一即二。为什么这样说呢?在黄埔军校时,总理曾担任过政治部主任,是聂帅的上司、徐帅和林帅的老师,他的地位高于大多数的开国元帅,是毫无疑问的。
而周总理又是朱老总的入党介绍人,总理1921年入党,比十大元帅都要早;长征初期,周总理是红军最高决策层“三人团”之一,职务和地位甚至要超过同期的毛主席。周总理曾实际领导过中央工作,而在1935年遵义会议时他是毛主席的坚定支持者,带头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总理的革命贡献并不低于朱老总,甚至略有超出。不过朱老总是人民军队一直以来的总司令,周总理性格非常谦逊,即便参加评衔也不会允许把自己排在朱老总前面,所以说他的位置非一即二。
接下来是少奇同志。他和毛主席、朱老总、周总理、任弼时一样,是1945年后的中央五大书记之一。抗战时期,少奇同志曾经出任过新四军政委职务,这本身是元帅级别的军职。事实上当年的五大书记,都是可以参加评衔的,只不过毛主席、周总理、少奇同志都辞让了,而任弼时在1950年早逝,所以他们都没有军衔。以五大书记的定位来看,如果少奇同志参加评衔,很可能在元帅中高居前三位。因为除了周总理和朱老总之外,没人比他的资历、地位更突出,就连彭老总也很难与之相比。
55年评衔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不单单比战功。若论带兵打仗的能力,当然少奇同志不及彭老总。但就授衔顺序来说,他排在彭总之前是大概率事件。彭老总抗战时指挥过百团大战,解放战争中征战大西北,解放了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抗美援朝时又统领了百万志愿军。彭总在战功战绩方面的确数一数二,但个人地位却不能凌驾于五大书记之上,这一点在评衔时会有所体现。
有人不了解少奇同志在军界的地位,以为他是单纯的政治干部。但其实在建国后,第一届国防委员会主席是毛主席,后面两届都由少奇同志担任主席,连朱老总都只是副主席。这样看来,他的军内地位还低吗?显然不是一般的元帅能超越的。也就是说,少奇同志若评衔,很有可能在元帅中排进前三。
最后一位辞让元帅军衔的候选人是邓政委。从抗战时期开始,刘邓大军无人不知,解放战争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司令员刘伯承能在元帅中排第四,邓政委自然也不遑多让。邓公是军政全能的人才,他虽然是129师、二野的政治委员,但在军事决策方面也很有能力和见地。1955年9月3日,罗荣桓代表总干部管理部向中央提请元帅名单时,邓政委赫然在列,排在第7位,比罗帅本人还要高出一位。
作为战争年代的方面军级政委,邓公完全有资格当元帅,罗荣桓在解放战争时就是四野政委,二人的情况差不多。不过结合其本人意愿,以及9月16日中央最后的讨论情况,邓公虽然当时已经是军委委员,但他还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不参与评衔更为合适,最终邓政委没有获得开国元帅军衔。值得一提的是,他之前评议阶段的“第7位”,是在周总理和少奇同志都不参评的情况下排的,若这三人都在列的话,邓公的实际排位应当在第9位。而在三十多年后,也就是1988年全军再次授衔时,邓公又婉拒了计划授予他的“一级上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