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位!郑州中原科技城再度刷新全国排名

中原网 2025-01-10 21:50:06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城是城市开展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承载区域,更是这座城市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1月10日,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科技城百强榜(2024)》,郑州中原科技城综合评价在全国348个科技城(科学城)中跃升至第15位,排名相比上年度提升4个位次,同时,省委系统推进第一战略实施和一流创新生态构建,形成的院城融合发展、智慧岛建设等具有河南特色的科技创新探索实践被选为典型案例纳入科技城年度发展报告。在当前全国上下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做好科技创新大文章的浪潮中,中原科技城引领区域创新的品牌效应日益彰显,已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科技创新的明星区域和发展热土。

两年提升16位次 排名实现“撑杆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企业竞争乃至国家发展最核心的竞争力,科技城则是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承载地。

赛迪顾问隶属于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作为一家从事产业研究20余年的咨询机构,同时也是国内首家上市的咨询公司。科技城百强榜(2024)遵循科学、客观、可采集原则,围绕科技城、科技、城市三个维度,设立基础建设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城市承载能力、要素保障能力4个二级指标以及31个细化指标,对全国(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348个科技城(含科学城,不完全统计)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进行系统评估,形成了2024年科技城百强榜单。

榜单显示:2024年,中原科技城综合评价在全国348个科技城(科学城)排名第15位。纵观近年榜单,中原科技城排名持续跃升,从2022年的第31位到2023年的第19位,再到如今的第15位,短短两年时间,中原科技城排名大幅提升16个位次,排名实现“撑杆跳”这在全国来说绝无仅有,也凸显近年来中原科技城不可阻挡的蓬勃发展势头。

榜单就评选“关键指标”、“平台能级”进行重点阐述。其中提到,创新资源强势聚焦随着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各地科技城建设的全面展开,科技城的创新资源集聚能力也日渐增强。百强科技城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投资机构分别占全国的79.8%、94.6%、93.3%、85.5%,为科技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科技城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等重大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城前五十强中,得到国家级支持认可(含直接批复、政策支持)的科技城有15个,占比30%;得到省(直辖市)级支持认可的科技城有23个,占比46%;得到地市级及以下支持认可的科技城有12个,占比24%。

深析榜单不难看出,当前,中国科技城正处于快速发展状态。榜单综合百强科技城的基础建设情况、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情况、要素保障情况等因素,将全国科技城划分为成熟、快速、初步发展阶段。其中,处于成熟发展阶段的科技城占比10%,如中关村科学城、张江科学城、广州科学城等;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科技城占比56%,重点提到了中原科技城、嘉兴科技城等……这些科技城正处于快速发展状态,未来将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引领开拓新时代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院城嵌合协同创新 加快构建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

202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列为2025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对于正在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郑州来说,要在全国这场高质量发展的城市“耐力赛”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以中原科技城建设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加速跑”至关重要。

作为河南重点打造的国家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开放高地,近年来,中原科技城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以“三合一”融合发展为核心,推动多项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取得标志性成果,整体呈现科创资源高端汇聚、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新兴产业高位集聚、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的蓬勃发展态势。

聚焦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合一”融合发展,中原科技城围绕七个方面融合方向,结合省科学院需求,创新建立了一整套快速响应、高效联动的全过程服务机制,形成“省科学院快速发展、中原科技城全程保障、融合发展成果日益显现”的生动局面。

空间保障坚实有力。按照永久物理空间建设与过渡性办公空间有机衔接的原则,定制化开展空间服务保障。从集中力量推动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加快建设,实现省科学院顺利入驻;到仅用3个月时间建成投用中原量子谷一期,保障量子材料与物理研究所等量子产业研发团队入驻;再到为高能物理研究中心提供永久办公场地等等,中原科技城集全区之力为省科学院22家科研院所组建保驾护航,实现了“以城托院、以院拓城、院城一体”深度融合。

人才集聚跃居前列。积极打通省市区三级人才政策,通过赋予高层次人才自主认定权、柔性引才新模式等,为省科学院人才招引开辟“绿色通道”,打造聚才引智“强磁场”,助力省科学院累计引育包括21名院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逾百名,拥有科研人员超3000名,人才体量已跃升至全国省级科学院第一方阵。同时,全面构建为省科学院各类人才提供住房、教育、医疗等一整套全覆盖的精细化保障体系,解除人才后顾之忧,以最饱满热情投入科研攻关。

科研攻关硕果累累。与省科学院联合成立概念验证基金,围绕重点产业需求,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小试及中试平台,建立从实验室、到中试基地、再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转化体系。2024年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26项,国家基金委“极端光场制造科学与工程”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获批立项,填补了我省在该类型项目上的空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8项(包含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国家级协会一等奖4项,在顶级期刊CNS子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中原量子谷集中发布14项涉及高端芯片、激光制造、量子科技等领域科研成果。保障省科学院攻克超硬材料、智能传感器和半导体等产业链企业关键核心问题40余项。

强化支撑提升能级 加快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集群

中原科技城在强化支撑、提升能级上持续发力,加快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集群。充分发挥高能级研发机构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力支撑作用,重点聚焦国家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四个关键要素,积蓄强大创新势能,逐步形成以重大科学设施为龙头,省实验室、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为两翼,头部企业研发中心为支撑的科研体系,打造高能创新平台集群,赋能全省科技创新。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破冰突破。加快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积极与中科曙光、省科学院共同推进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工程,目前项目建设顺利,2025年底可全面建成投用。对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共建河南省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目前已具备开工建设条件。

省实验室联动成势。省实验室是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集聚优势创新资源的高端创新平台。中原科技城已集聚嵩山、墨子等12家省级实验室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形成联动之势,并协同开展重大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其中,嵩山实验室在承担国家战略科研任务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承担了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多模态网络与通信”重点专项“多模态网络创新示范环境”项目,在网络安全方面取得20多项关键技术重大突破。

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加快集聚。积极对接吸引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中原科技城集中布局科研力量,新开工建设北京大学郑州新材料高等研究院,累计签约落地6家郑研院。目前北理工、上交大建设如火如荼,哈工大二期基本建成。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已建成由国家级人才领衔的200余人团队,承担纵、横向科研项目100余项,攻克了30余个产业和企业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

头部企业研发中心集聚成势。聚焦重大产业场景,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出题人”“阅卷人”“答题人”作用,落地运营华为、超聚变、中科曙光等30余家头部企业研发中心。集聚市级以上研发平台710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416家。牧原实验室“高性能生物基降解地膜”材料已完成中试生产。

优化人才生态环境 人才集聚效能持续释放

畅通渠道引才。聚焦郑州争创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战略目标,研究制定2.0版中原科技城人才新政,率先实施优秀青年“青云计划”,累计吸引院士级顶尖人才32人,高层次人才3312人,数字人才达30000余人,各类人才总量达28.1万人。形成两院院士等领军人才带动,研发、数字、技能人才涌动的“天下英才聚中原”创新局面。

深化改革育才。开展市场化认定,对中原科技城重点产业领域行业头部企业中研发管理类人才,可择优认定为郑州市高层次人才。探索人才认定“举荐制”,3名以上海内外同行业一流领军人才共同推荐,经评审可认定为相应类别的高层次人才。探索柔性引才,依托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柔性引进A、B、C、D 类高层次人才,根据用才成本和工作成效,给予引才单位最高30万元引才补贴。

聚焦发展用才。实施“数字豫才”计划,打通人才端、政府端、企业端、培训端、高校端,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有效衔接。聚焦数字经济、生命科学等重点产业领域,构建“一产业一龙头企业一研发机构一公共服务平台一产业基金一产业园区”体系,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科研成果与企业无缝对接,初步形成了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优化服务安才。拓展“中原优才卡”功能,实现人才服务“一卡通行”,围绕政策兑现、人才联络、要素保障等,打造人才分类认定、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人才个性化服务等一站式优享服务场景。加快以人才为主题的特色街区建设,以高频次、高粘性、高效率互动场景打造优秀人才集聚地。

创新机制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中原科技城积极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日趋成熟。聚焦河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出台《中原科技城高能级创新平台服务保障工作专班工作规则》《中原科技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建立从成果梳理挖掘、概念验证、小试与中试到孵化转化全流程贯通的工作体系,全程跟踪服务保障科技成果转化。成立中原科技城联合党委和中原科技城科创联盟,推动与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联合省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以及省内外顶尖科技机构共同打造“龙子湖科创路演”,共同搭建全链条开放式成果转化平台,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新模式。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不断拓展。集聚概念验证中心、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成果转化孵化机构(载体)61家。开辟政府产投公司与高端创新平台联合成立成果转化公司的新模式,推动天健先进生物医学实验室、郑大一附院、新乡医学院临床转化中心成果就地转化。强化高能级创新平台与产业园区联动发展,按照“一园区一产业一平台一基金”模式,建设一批专业园区,推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持续扩大。首批16家创新平台开展科研项目近500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10个、省级73个、横向项目56个,可转化科技成果93项,已转化科技成果14项,近三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70%以上。中科院过程所钛酸锶聚光发电与催化制氢中试基地,已完成制氢阶段中试试验,制氢装备制造基地提升及关键原材料钛酸锶产线落地正在加快推进。

聚链成群持续发力 全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中原科技城在聚链成群、集群成势上持续发力,全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初步培育了人工智能、算力、数据、生命科学、量子、软件等6大战新产业集群,形成了具有中原科技城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实践路径。

效果图

人工智能产业。组建具身智能实验室和中原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园,已集聚20余家人工智能头部企业。

算力产业。以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工程为抓手,规划建设先进算力产业园,围绕大模型、云计算等重点,已培育集聚超聚变、中科曙光等15家算力领军企业,打造融合“超算+智算+量算”于一体的算力高地。

数据产业。依托中国电子(郑州)数据创新中心、郑州数据交易中心,谋划打造数据要素场景近30个,集聚数据交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60家,数据交易额突破21亿元。

量子产业。建成投用中原量子谷一期,开工建设量子谷二期,重点聚焦量子信息、高端芯片、光电材料等领域,已入驻长江量子、墨子实验室、省科学院激光制造研究所等12家科研机构,搭建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及创新平台近20个,引入创新创业团队10余个。

生命科学产业。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合成生物、高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谋划搭建中原科技城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天健先进医学生物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建设,引进华兰生物、北科生物等20余家领军企业,形成“龙头企业拉动、配套企业跟进、集群创新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链新格局。

如今,中原科技城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科创企业突破26200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突破710家,高层次人才突破3300人;创新能级加速提升,近三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突破40%;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近三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70%以上。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均同比增长80%以上……

以首位站位展现首位作为,中原科技城正走好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为全省全市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作出新贡献。

郑报全媒体记者 覃岩峰 文 马健 图

2 阅读:704

评论列表

这厮还好吧

这厮还好吧

2025-01-12 03:39

绵阳科技城没那么厉害,那些国家项目厉害,但是非国家的不太行,主要不在大城市又没有厉害的高校

AD钙奶?

AD钙奶?

2025-01-11 10:28

怎么没有看到号称科创城的大西安?[呲牙笑]

程长

程长

2025-01-11 07:35

绵阳的科技魅力无穷!

不要浪了

不要浪了

2025-01-11 15:01

中原科技城再经过2-3年的建设和发展,一定能进入全国科技城前十名名。

Soul- 7

Soul- 7

2025-01-11 20:01

再经过2-3年的建设和发展,郑州“中原科技城”一定能进入全国科技城前十名,甚至更靠前,目前“中原科技城”正在如火如荼的加紧建设中,包括院士、博士后、博士和硕士,以及项目团队正在不断落户和开展科研公关

中原网

中原网

立中原,网天下。中原网为您呈现不一样的新闻资讯。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