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中华文明其实有两套文字系统。
一种是传承系统,即“藏”的系统,功能是文以载道;
一种是日用系统,即“用”的系统,功能是社会日用。
数千年来,日用系统的基本走向是实用化、通俗化、世俗化。
其中,有些日用文字淡化了原来的深意,甚至降维了内涵,黑化了智慧。
即使是相同的字词,也如同“两套”文字——
意义截然不同,褒贬完全反转。比如:
“心如死灰”本意近似“心如止水”,却常常被形容意志消解、失望绝望;
“形如槁木”本意是“枯坐”的形体修行,但常常被降维形容所谓的“瘦鬼”;
“一无所有”本义是“至有至无”,却被降维为“穷得啥都没了”;
“无中生有”本来是讲宇宙万物的生成,而根本不是什么“凭空捏造”;
“得意忘形”是说得其真意而坐忘,而不是描绘小人得志,忘乎所以;
“玄之又玄”是客观讲太极的旋转运化规律,也完全不是说什么“太玄乎”“不靠谱”或者“故弄玄虚”;
“恍然大悟”是说一下子心地光明了,顿悟了自心自性,而不是突然意识到某件事“原来是这么回事”……
这类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再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比如“说一不二”就被大大降维了。

在现代汉语中,“说一不二”主要有褒贬两种词意:
一是讲态度坚决,说话算数,说了就不会改变。这是褒义词;
二是讲独断专行。这是贬义词。
但是,从出处来讲,“说一不二”隐藏着更为深刻的道理。
“说一不二”主要来自儒释道的文化,来自“真一不二”的内涵。
比如讲:道为一,君令为一,一而不二……
比如讲:不二之道,不二之理,不二其心,不二其德……
比如讲:天道不二,天行不二,道用不二,古今不二,治民不二,信法不二,号令不二,敦厚不二,礼行不二……
也就是,“说一不二”源自道德的深刻内涵,而不是仅仅讲态度坚决,更不是讲什么独断专行。

那么,今天,我们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个“说一不二”呢?
其一,我们需要有道德信念,需要有正大光明的信念,这就是“一”;
其二,我们讲这个道德信念,立场态度坚定,这就是“说一”;
其三,无论何时何地,知行合一,一以贯之,就是“不二”。
简单来讲,好的道理说一不二。
如今,21世纪使命必达,天下大同使命必达——
即,言出法随,说一不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