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永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风向标,在人类文明的不同阶段,教育本身的定义模式,都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人工智能对于人类文明来说,是一次文明的跨越,这种跨越必定带来人类教育的革命性变化,旧的教育已经无法适应全新的时代,在全新的时代中新的教育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继六代机、DeepSeek之后,下一个普惠世界的革命性创新也将会在中国出现,这个创新就是触及到每一个人内在生命质量的“教育”。
在人工智能出现之前,人类的教育模式是没有大问题的,但是,在人工智能出现之后,特别是DeepSeek出现以后,人类的教育模式就成了一个极大的问题。
最近有不少程序员,在运用了DeepSeek以后发现,曾经让程序员以为可以放心守住饭碗的逻辑推理能力,在DeepSeek R1面前根本没有优势,也就是说,人对于人工智能,连这道“最后的防线”也守不住。
这就再一次突显了这个问题:
人类原有的教育模式,以及教育内容,在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的时候,已经变得没有意义,更没有价值,人类到了需要对教育模式、教育内容进行创新的时候。
否则,人类在人工智能面前,就会像“怨妇”一样。
所以,人类需要重新认识自身,以及与人工智能的关系,进而找到全新的教育模式。
一、人类的价值以及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人类真正的价值,并不是为了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并且为了生存而营运人类社会。
在人类世界背后,存在着一个算法设定:
每个人在各自的生存环境中,以及参与社会营运的过程中,去发现人“内在的自己”,之后再一步步提升“内在的自己”。
但是,这种算法设定存在着一个严重的缺陷:
人在过度地注重“生存”以及个人在参与社会营运过程中所获的“名与利”时,会完全丧失对“内在自己”的发现与提升。
因为不需要“内在自己”的参与,运用一些简单、野蛮的手段,就能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以及社会中的名与利。
于是,人工智能时代就到来了:
即使人类被完完全全排除在社会营运之外,还能得到非常基础的生存保障。
在这种生存环境下,作为个人,如果想要在高度人工智能的环境中,获得更高的生存资源、名望、利益,依靠外在的简单、野蛮的手段,就很难实现,而是必需运用到内在“真正的自己”。
未来的个人,只有依靠“内在自己”的能力,为外在的人工智能环境提供价值,才能获得高于其他人的生存质量,以及名望、利益。
那么,“内在自己”能为人工智能的生存环境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呢?
那就是“创新能力”。
二、人类“创新能力”的内在机制纵观人类中西方的历史,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那些了不起的人物,他们为人类文明所提供的“创造能力”,既不是来自他们所学习的知识,也不是来自他们的逻辑推理。
知识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其实是人类社会对提升人类认知水平的一种教育手段,是对人类文明程度“下限”的抬升。
而推进人类文明前进的文明“上限”的力量,与知识以及逻辑推理能力无关,而是那些了不起的人的“内在自己”用“内在视觉”在自己意识深处的某种“空间”中,对未知事物的“直观的发现”。
这种“内在自己”用“内在视觉”进行的“直观的发现”,我们从西方文明的轨迹中,就能找到很明显的例证,比如:
柏拉图所说的Idea,Idea的真正含义是“意识的影像”,而这种“意识的影像”只有在“内在视觉”中才能看到;
达芬奇所说的“在意识中再造第二自然”,而这个“第二自然”用肉眼也是看不到的,只有用“内在视觉”才能看到;
爱因斯坦曾说,他所有的科学发现,都来自于他认为的一种“实在的想象力”,“想象力”不论是从英文,还是从中文的字面意义上去看,都只能在“内在视觉”中才能实现。
而尼古拉·特斯拉则说,他所有机械装置的设计,都是在“意识”中完成的,并且在“意识”中运行,让工人造出来以后,跟“意识”中的机械运行过程完全一致,特斯拉的这种能力其实就是一种超强的“内在视觉”能力。
这种神奇的“内在视觉”,以及在“内在视觉”中所看到的“未知事物”,胡塞尔用“现象学”进行了完美的解释,他认为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或者尚未出现的事物,在意识中其实早已经出现,并且是一种“独立于意识”的存在。
根据他的这种“现象学”的解释,其实创新就是用“内在自己”的“内在视觉”对尚未出现事物的发现。
所以,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教育创新,就在于对“内在自己”的“内在视觉”的开发。
由于人工智能系统,从本质上来说,是无法提供创新价值的,只能提升已有数据的处理效率。
而人一旦拥有了“内在视觉”,就能够在人工智能时代中更好地驾驭人工智能,为人工智能系统提供创新内容,使人工智能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从而实现人自身的社会价值以及生存质量的提升。
三、“内在视觉”的训练方法在西方文明的历史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非常丰富的“内在视觉”的应用案例,但是,这种应用都是依靠天赋的下意识的应用,对于缺乏这种天赋的普通人,并没有开发与训练的方法。
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没有这种“内在视觉”的训练方法,而是有着一套非常完整并有上万年历史应用案例的训练方法:
从女娲伏羲开端,一直到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的“中华原生文化”中,就存在着这种开发与训练“内在视觉”的系统方法。

“中华原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
人所处的世界,是由两个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世界重叠而成的“重叠结构世界”;
在“重叠结构世界”中,人体也是一种“重叠结构人体”,既有“显性人体”,也有“隐性人体”;
两个不同的人体中,各自存在着一套“心智系统”,“显性人体”上的心智系统是“低层次的”,而“隐性人体”上的心智系统是“高层次的”,因此,“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之间就存在着“心智系统转换”这种过程——从“显性人体”上“低层次的心智系统”转换到“隐性人体”中“高层次的心智系统”。
现代教育的所有作用力,都作用在“显性人体”的“低层次的心智系统”上,尚未触及到“隐性人体”中“高层次的心智系统”。
而“中华原生文化”从一开始就在普及“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对经典文献和出土文物中的“本源字义”的研究,还原这套方法。
而“心智系统转换”的基础练习,就是从体验“内在自己”的“内在视觉”开始。
在距今约9000-7500年的贾湖遗址刻符中,所看到的“目”字符,还有甲骨文“德”字中的“目”字符,表现的都是这种“内在视觉”。
在《帛书·老子》中的“德”字,以及《论语》里所有“子曰”中的“德”字,所表示的真正内涵,也都是“内在视觉”。
中华文明上万年的历史,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是“内在视觉”不断训练与应用的历史。
而汉字最早被创造出来时,也是一种用来记载开发与训练“内在视觉”的图示。
结语“心智系统转换”方法,产生于女娲伏羲时期,其中的开发与训练“内在视觉”的方法,被人类重新发现,并被广泛认识与应用的那一刻,将会是中华文明重新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真正崛起的时候。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教育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汉字最早被创造出来时所包含的“本源字义”已经被破译出来,“本源字义”核心原理、典型文字的深度分析,请看专题视频,发布在专栏《“黄帝密文”识字班》。
马王堆《帛书·老子》中用“本源字义”记载的“心智系统转换”方法详情,发布在专栏《解放“道德真经”》。
《老子》上古本《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中用“本源字义”记载的“心智系统转换”方法,完整上传于专栏《黄帝老子真经》。
而《大学》、《中庸》、《论语》中用“本源字义”记载的由孔子实践和总结的独特“心智系统转换”方法,非常适合现代人从基础到进阶一步步练习“心智系统转换”,详情发布于专栏《向孔子学功夫》。
真正复兴中华原生文化,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需要心智玩家的读者共同参与:共同学习“心智系统转换”,在自己的生活中应用“心智系统转换”,成为中华文明复兴的最早实践者与分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