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那段动荡不安的历史中,太平天国运动曾席卷大半个中国,给清朝的统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战争的持续,后期太平天国的力量逐渐衰弱,最终走向了覆灭。而太平军被俘后的命运,也令人扼腕叹息。
太平军在被俘后,清廷对于有点身份的太平军将领,大都一个一个凌迟,以解心头之恨。对于小头目,清军则更倾向于集体砍杀。
尤其湘军将领对待太平军更狠。曾国藩因屠戮的太平军及将领太多而被称作“曾屠夫”,他的弟弟曾国荃外号“曾剃头”, 来自安徽的曾创建湘军水师的彭玉麟外号“活阎王”,王鑫多次镇压起义残忍、有功,人送外号“王老虎”,清廷赏名号“爱什兰巴图鲁”等等。
只要太平军落到他们手里,基本都有去无回,小命不保。太平天国的那些王们,不管身份大小位份高低,只要被俘的都被残忍虐杀,例如翼王石达开、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愍王洪大全、求王林凤祥、靖王李开芳、干王洪仁轩、祜王蓝成春、扶王陈得才、启王梁成富等都惨死在屠刀之下……
而洪秀全的小舅子赖汉英却绝处逢生,得以善终,活到96岁。
他到底是怎么做到在绝处逢生的呢?
一、太平天国生还者赖汉英赖汉英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
1814年,赖汉英出生在广东花县九间乡四角围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家境贫寒,造就了他能吃苦的性格,而且他很聪明有才智,可称得上天赋异禀。
他不但精诗书、通文墨、擅医学、知医理、善经商,而且他骨骼惊奇武艺高超,在村中培养了大批的武术弟子。
因他的姐姐赖莲英嫁给了太平天国的最高领导者洪秀全,因而他还拥有另一个身份“赖国舅”。
无论是在乡村周边,还是在太平天国内部,提起赖汉英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另外在清廷那里,赖汉英也是让他们恨得咬牙切齿的一个。
1851年,就在咸丰帝刚登基不久,洪秀全揭竿而起发动金田起义,赖汉英积极加入成为洪秀全的左膀右臂。
赖汉英本人是个全方位人才,加上姐姐那层关系,他作为太平军中一颗即将爆发的小宇宙,被赋予重任。
洪秀全对赖汉英有着异于常人的信任与看重,不仅让他担任了内医的职务,负责起义军的医疗事宜,还兼任军师,参与军事决策。
赖汉英在太平天国早期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853年正月,太平军攻克武昌后,奔赴江南,赖汉英作为水军指挥,带领太平军势如破竹最先攻陷南京,进入南京城后,赶紧遍贴布告,宣布宗旨,强调公平、公正,反对压迫。
赖汉英的军事才能和深入民心的政策,为太平天国的壮大奠定了基础。
那里的百姓看到后热情高涨,人心大悦,纷纷加入太平天国行列。
从此,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城,成为太平天国的新都城,被命名为“天京”。
赖汉英为太平天国立下不朽之功,被升任殿右四检点一职,不久又升夏官副丞相,成为太平天国高层领导中的一员。
同年,赖汉英率林启容等西征,攻克安庆,连克丰城、瑞州(今高安)、饶州(今鄱阳)、乐平、景德镇等地。九月,从南昌撤军北上,夺九江。接着赖汉英奉命救援扬州,解扬州之围。
可是,太平天国由于领导集团政治上过早的封建化,组织上不能始终保持领导核心的团结,军事上战略决策一再失误,以及外交上缺乏经验,遭到内外镇压,最终在经历短时间的辉煌后就迅速败亡。
二、赖汉英的逃亡之路,守口如瓶活到96岁就在太平天国即将覆灭之际,赖汉英逃到了香港,躲藏在九龙城寨。
香港与广东紧密相连,有着独特的位置与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在当时成为太平军将士避难的港湾和理想的落脚点。
清廷恨透了折磨了清廷十多年的太平军。
慈禧太后下令要对“太平余孽”赶尽杀绝,以绝后患。
要知道洪秀全都病死了,曾国藩仍旧将他挖出来,挫骨扬灰。
而赖汉英作为太平天国的重要人物,自然被列为重点抓捕对象。
清廷发誓,就算他逃到香港,也定要将他捉回。
他们派出大量清兵追去了香港。
当时,赖汉英就住在九龙城的一座楼上。
清兵探到消息后,立刻冲到赖汉英的住处,形成包围圈。
为了防止赖汉英逃跑,清兵还在周围装满涂有剧毒的毒药线。
这种剧毒对一般人来说,粘着就死,碰住则亡。
一切准备就绪。
就下令攻楼。
他们了解赖汉英武艺超群,就让大批的清兵冲上楼去捉拿。
赖汉英在楼上看到这一切,并没有惊慌。
他认为与其束手就擒,还不如拼一把。
他看着床上的被褥,有了主意。
就在清军大喊着往楼上攻时,
他一把抓起厚棉被,瞅准清兵空缺处,用被子包着头一跃而下。
可是,当赖汉英跳下楼时,不幸的是,他的右腿碰上涂满剧毒的毒药线。
楼下的少量的清兵看着密集的毒线,犹豫着不敢近前。
只有几个不怕死的试图冲向前,
赖汉英凭着高强的武艺,打倒扑上来的清兵,飞速逃走了。
逃出生天的他回去后就一直烂腿。
由于他自己懂医术,知中药药理,就自配良药,对腿上的剧毒有一定的遏制,
虽然毒入腿部,但没有要他的命。
而那些看到他中毒的清兵,就将赖汉英中毒的消息汇报给将领。
他们都认为赖汉英必死无疑。
就没有再对其搜捕。
赖汉英隐姓埋名了多年,在一切风平浪静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那时的他已经90多岁了,家乡早已物是人非,很多认识他的人都离世了。
回到家乡后的赖汉英一直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家里男女老少都严格保密,守口如瓶。
赖汉英也不敢带他妻子走娘家。
他的儿子也不说自己父亲在家里。
可是令赖汉英头疼的是,他病情却反反复复发作,小腿溃烂,一直到死都没有根除。
对此,赖汉英孙女赖谷、炭步公社民主大队的赖照良、赖礼贵等对此都印证。
赖谷:我阿公从香港回来的时候我祇有四、五岁。他回来两年时间才死去」。说:「赖汉英从香港回来,是搞烂右腿的,整天包着,人家叫他「国舅爷」。听说在湖南打仗很勇敢,我小的时候,亲眼看过他。
七十九岁的赖礼贵说:我在八、九岁时见赖汉英,他死的时候,我才是十岁左右。此外,还有五十八岁的赖汉英孙儿赖寿其说安葬赖汉英事及其妻说于结婚第二年第二次安葬赖汉英。
1908年赖汉英去世。他活了96岁,无论在任何年代都算得上是长寿老人。
他一生见证了无数风雨,最终在世纪末的尾声中闭上了双眼。
三、赖汉英弥留之际讲出一件秘辛就在赖汉英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向世人揭示了一个深藏的秘密——杨秀清之死的真相。
杨秀清作为太平天国的重要领袖之一,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沉的政治智慧,在太平天国早期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他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结局。
多年以来,对于杨秀清的死因,人们总是下意识地认为,他是因为得罪了洪秀全,被洪秀全命令韦昌辉诛杀。
可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
当年杨秀清确实因居功自傲,而得罪了太平天国的高层。
杨秀清自诩为“天父下凡”,他通过频繁的“天父附体”,对包括洪秀全在内的所有太平天国高层进行精神控制。
据史料记载,杨秀清的生活极尽奢华,妻妾成群,享受着远超普通民众的淫乐生活。他的府邸内,夜夜笙歌,酒池肉林。
更为荒谬的是,他将自己这种荒淫的生活方式视为理所当然,而对太平天国其他男性的私生活管制极为严苛。
他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严禁太平军中的男子与妻子同吃同住同睡,就算是像秦日纲这样的高级军官也不例外。
甲寅四年正月二十七日晚,杨秀清再次“天父附体”,捉拿了卢贤拔和陈宗扬两位军官,说他们与妻子“私自交合”还将陈宗扬斩首示众,让卢贤拔戴罪立功。
更为过分的是,杨秀清还多次假借“天父附体”之名,干涉洪秀全的私生活。
他在深夜声称“天父降临”,并闯入天王府,将洪秀全的所有妻妾从被窝里叫了出来,并以天父的名义对她们进行了训诫。
杨秀清的这种做法,加剧了太平天国高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洪秀全虽然表面上对杨秀清言听计从,但内心却充满了不满与怨恨。
可洪秀全仍旧念其功绩,并未对其起杀心。
甚至,当杨秀清发起“逼封万岁”事件时,洪秀全也忍了。
当年,1856年8月15日,杨秀清又一次代天父传言,召洪秀全来东王府。
要知道洪秀全是个大宅男,之前从未出过天王府。
听到杨秀清召唤,他屁颠屁颠地去了。
杨秀清问:“尔打江山几年,多亏何人?”
洪秀全:“四弟。”
杨秀清又说:“你知道四弟功劳大,何止称九千岁!”
洪秀全被迫回答:“四弟打江山,也当是万岁。”
杨秀清又问:“东世子岂止千岁?”
洪秀全对说:“四弟既万岁,东世子也便是万岁,且世代都是万岁。”
杨秀清大喜说:“我回天了。”
于是洪秀全向众臣宣布:“今后遵天父圣旨,东王称万岁,东世子也称万岁”。
本来洪秀全预定以八月十九日杨秀清生日那天,准备封杨秀清为万岁的典礼,打算与他和平共处。
毕竟,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太平天国最大的敌人是清政府,而非内部的争斗。
可是韦昌辉曾对杨秀清心怀芥蒂,他因屡次在杨秀清处受屈辱,怀恨在心。
韦昌辉时刻想着找机会将杨秀清诛杀。
他看到杨秀清一次次过分的举动,已经引起洪秀全的不满,决定借此时机,除掉杨秀清。
韦昌辉找到洪秀全,对其一阵挑拨离间的输出,洪秀全最终同意杀了杨秀清。
他原本是想只诛杀杨秀清一人,赦免其家眷和部下,以示宽宏大量。
可是,问题就出在韦昌辉并未遵从洪秀全的意愿。
他不但杀了杨秀清和其家眷,还私自进行了灭族行动,一时间太平天国民心尽失。
韦昌辉的行为,彻底激怒了洪秀全。
他意识到,韦昌辉的野心如此膨胀,如果不加以严惩,太平天国将永无宁日。
于是,洪秀全果断出手,将他肢解处死,赐号“北奸”,暴尸示众。
原本团结一心的太平天国,因为这场内讧而元气大伤。他们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齐心协力地对抗清政府了。
天京事变爆发,赖汉英看到太平天国领导层之间的权力斗争已达到了白热化,他心灰意冷。
他认为,与其为一昏君卖命还不如自谋生路。
最终,凭着自己的智慧与胆识,在太平天国即将崩溃之际,果断地选择了逃离政治中心,带远赴香港避难,从而避免了最终的悲剧命运。
最后赖汉英叹息道:“杀死杨秀清的不是洪秀全而是韦昌辉,倘若当初杨秀清或者韦昌辉能有一人做出退步,那结局又或许会不一样。可惜的是,一切都晚了。”
他继续说道:“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能够让我们看到过去的辉煌与衰败,也能够让我们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我希望后人能够铭记这段历史,不要让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
赖汉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所揭示的秘密,成为后人不断反思和学习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