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先秦时期成人礼必不可少,有哪些仪式?

水绿看历史 2023-02-11 05:16:12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成人礼颇受重视。因为这代表人们从此摆脱稚嫩,开始肩负责任,并享受成年人的权利。

先秦时期,尽管礼乐崩坏,但成人礼必不可少,并且受到士阶层的高度重视。

这一时期的成人礼仪式感强,不论是男子还是女子,都需经过繁复的成人仪式。当然在封建社会,地位高低也是成年仪式受重视程度的衡量。

但不可忽略的是,先秦时期的成人礼,为后世成人礼提供了借鉴,蕴涵着深刻的历史教育意义。

及笄与弱冠,源自氏族社会的成人礼

成人礼在个体生命进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意味着个体要摆脱懵懂无知的状态,开始进入到成人的角色之中。在先秦时期,成人礼主要表现为男性的冠礼以及女性的笄礼。

冠礼属于古代五礼中的嘉礼,《礼记·曲礼》载:

“二十曰弱,冠。”

也就是说男子年至二十,便可举行冠礼。至于古代女子,未成年的时候,女子头发是分发在两侧作髻,在达到成年的年龄之后,就要把头发盘起来插上簪笄,表示成年,故而女子成年的礼仪称为笄礼。

成人礼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氏族社会。在早期的氏族社会中,氏族公社男女青年进入成年阶段必须要举行成丁礼。“丁”就是成年男子。

在此之前,即将成年的男子需要进行狩猎等考验。在通过考验后,就意味着成为这个部落的“丁”,在成年后才能参加“成丁礼”,成为正式成员,享有相应的氏族权利。

氏族社会的这种成年礼也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其最早形式可能就是早期氏族社会中的图腾入社仪式。

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的图腾信仰表现在对许多动物的信仰,但是在动物中会出现伤害同类的事件,古人认为这是由于认亲不全的缘故。

因而每个人需要在达到年龄之后举行一个“认亲仪式”,这样所信仰的图腾动物才会真正把你认作“子孙”或“兄弟”。

古人相信在这样的仪式举办之后,图腾动物会保护每一个人,不会伤害他们。

在入社仪式中,由氏族长老向新成员讲述本族的图腾起源历史和图腾童话,另外是举行图腾跳舞。

新入社的成员要装扮成图腾的模样,模仿图腾的动作,有的甚至还要刺上纹身象征图腾。

在成丁礼中,许多部落还会在青年身上划出伤口,涂上木炭粉,伤口留下疤痕。这些疤痕也就代表着孩童已经成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带着一些野蛮、残酷色彩的成丁礼在大部分地区逐渐消失。这代表着社会文明在进步,直至今日,中国境内已找不到这种原始的成年仪式。

在中国先秦时期,这种成丁礼形式保留其合理成分逐渐演变成男子的冠礼和女子的笄礼,并成为人生礼仪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冠明其志,繁复而完整的成人仪式

在冠笄礼最为流行的先秦时期,天子、诸侯的嫡长子如果没有经过冠礼,就没有亲政的资格。在举行冠礼仪式时甚至要大赦天下,普天同庆。

冠笄礼一般通过程序化的语言和身体动作来完成,具有完整而繁琐的仪节。《仪礼·士冠礼》指出先秦冠笄礼,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包括六个主要程序:筮日、筮宾、加冠、冠字、拜母拜尊和酬宾。

首先是筮日筮宾,敬冠事。行冠礼之前,要用占筮来决定举行冠礼的日期及主持加冠的主宾,即筮日。这是古人对神秘的自然力敬畏的表现。

加冠地点多选在祖庙,以告慰先祖,表达对先祖的崇敬之情。筮宾,就是挑选来宾,在冠礼仪式上为受冠者加冠。

筮宾要在冠礼日前三天举行,主人必须亲自去邀请被卜选出来的宾,即宿宾。

嘉宾要有辞让之举,以表明自己不配得到这样的殊荣,同时为表示对主人的尊重和感激,仪式中要穿着与主人一样的服饰。

其次是三加冠,明其志。加冠仪式是冠礼的主要部分,由三“加冠”、三“易服”和三“祝辞”组成。冠与衣着是相配的,第一次加缁布冠,穿玄端、缁带、赤而微黑的蔽膝。

第二次加皮弁,穿素积、缁带、素蔽膝。第三次加爵弁,穿熏裳、纯衣、缁带。

冠者的言行举止随之要有相应的改变,通过这种改变强化内在德性的完善。在三次加冠易服过程中,主宾要向受冠者致不同的祝辞,皆为训诲与祝愿之词。

最后,冠字与酬宾,以成人身份拜见诸亲、尊者。冠字是最重要的程序。古代的名与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记·檀弓》载:

“幼名,冠字。”

名是儿时的称呼,成年以后就要为其取字,前面的诸多程序可以说都是为最终命字所作的铺垫。

《仪礼·士冠礼》载:

“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

意思主要是为受冠者的成年准备了很适宜很美好的字,受冠者要终生保护它,践行其中蕴含的希冀。

三次加冠后,嘉宾以成人之礼向受冠者敬酒,受冠者人生中第一次得到成人的礼遇。受冠者则要拜谢,感谢宾客为其完成了从稚童到成人的转变。

感谢母亲的养育使其长大成人;感谢兄弟姐妹及亲友的关爱,并表示以成人身份接受他们的监督与检验;拜谢地方坤士与长者则是告知喜悦之情,也包括托付其照顾教导之意。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笄礼的功能和冠礼一样,都是标志成年的,女子的成年礼,即笄礼。冠笄礼男女有别,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差异,古籍中对女子笄礼的记载较少。

《礼记·内则》记载,女子通常在十五岁许嫁之时行笄礼,同时取“字”。“待字闺中”一词中的“字”就是形容女子还未行笄礼,尚未婚配人家。

行礼时,由女性家长为女子结发著笄,并邀请女宾以酒醴礼之。然后,还要对女子进行妇德教育,强化其贤妻良母的意识。这里的礼仪,明显受到了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影响。

不论是冠礼还是笄礼,其成人仪式的繁复都彰显出先秦人们对成人礼的重视。同样,在中国现代的教育里,尤其关注青少年的教育,这也是现代对成年这一现象的重视。

健康与德育,身心走向成熟的成人礼

无论成人仪式的繁与简,先秦时期古人对成人礼的态度是非常严肃和庄重的。尤其冠礼作为家庭继承人的成年礼仪,是关系到家庭继承和发展的大事。

所以,成人礼理所当然的也蕴涵了丰富、深刻的历史教育意义。

首先,成人礼表示身体长成。《礼记·冠义》载:

“冠者,礼之始也。”

古人将冠礼作为礼的开始,其实是意味着此时一个人已经身心发育成熟,身体健康,心理成熟,迈入人生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举行完成人礼,就提示冠礼者,从此将承担一定责任,成为迈入社会的成年人,这也标志着其有了成婚的资格。

《周礼·春官宗伯》载:

“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

古人将身体长成视为人生第一件大事,表明先秦时期十分注重健康教育。孔子本人就精通射、御之术,进行教学时也是注重体育,养成学生健康的身体。

其次,成人礼的举行,表示行礼者具备了成为社会正式成员的条件,其社会身份得到了认可。

但并不是所有少年都无一例外地拥有资格,《周礼》中记载只有少年品行优良,才有获得加冠的资格。

若在成年之前犯有恶劣的不端行为,要接受惩罚,而不允许加冠。

所以这一时期,除了注重少年的身体健康教育之外,还有对少年的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教以少年基本的礼仪,教育的场所基本限定在家庭和书塾中。

其实质,则是教育冠者通过对外在礼的践行而达到正心、诚意、修身之效果, 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显然,这与现代青少年教育中的德育是相适应的。

最后,先秦成人礼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体现了家庭、学校 和社会教育的完美结合。

幼童在学校、家庭中接受成人礼的教育,又在家庭、社会中躬行实践,最终再以社会统一的仪式获得成人的资格。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对这种教育加以认可并强化,无疑使成人礼的教育得到深化。

且不论其教育的内容在现代是否合宜,单是这种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足可让我们借鉴。

青少年的教育不能仅在学校里进行,家庭和社会都应当在教育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由此可见,先秦时期的成人礼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从身、心健康两个方面齐头并进,再由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加以教育和监督,不仅培养了当世优秀人才,还为后世教育提供了参考价值。

结语

从现在意义上讲,18岁即成为所谓的成人,可许多18岁的青少年根本没有成人的自觉境界和责任感。

这与现代风俗中没有童年与成年的界定礼俗,以及父母、家庭、社会缺乏对青少年“成人”的关注有一定的关系。

借鉴古人的成人礼,对青少年的成长多加重视,并以庄重、严肃的形式界定他们的成长,使青少年对“成人”产生期待和渴望,相信能使今天的青少年教育辟出一条蹊径。

参考资料:

《礼记·曲礼》

《礼记·冠义》

《周礼》

《仪礼·士冠礼》

0 阅读:14

水绿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