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为何作出停止发行《毛主席语录》的决定?

历史海大富 2024-08-29 02:02:49

几十年前,中国民间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幅略显奇怪的场面:每个人都会高举一本红色塑料封皮的书籍,无论男女老少都会背诵其中的一些段落,就连大家口中哼唱的歌曲都是其中的话语组成的。

因为红色的封皮加上其特殊的地位,人们更乐意称其为“红宝书”,而对于年轻的一代而言,“红宝书”似乎并不知其所指,可要是提到《毛主席语录》,所有人都会恍然大悟;可这本风靡全国乃至海外的书籍,最终停止发行。

人民对领袖的思念有增无减

近年来,中国国内再度掀起一阵“毛主席热”,根据《环球时报》的相关报道,就连国际媒体都注意到了这种现象,一个最为简单的例子便是:无论是长沙的橘子洲头还是北京的毛主席纪念馆,总是有大量在队伍中拥挤的游客。

《南华早报》也评论称: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年轻还是年老,众多内地民众继续将毛主席视为终结百年屈辱的伟大精神领袖。

回到毛主席的那个时代,《毛主席语录》的风靡更是说明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这位领袖的追捧。

最早将《毛主席语录》进行编撰工作的人名为田晓光,她当时的身份是解放军报社的编辑,多年后,她的女儿韦梅雅将母亲当年如何想到做这样一份工作的背景说了出来。

故事要从1961年开始说起。

当时林彪仍是中国极为重要的人物,那年4月,他来到部队视察工作,在讲话的时候提到:“为了战士能够在各个时期、各个情况下都能得到毛主席思想的指导,如《解放军报》应当经常刊登关于毛主席的语录。”

大体上看,学习毛主席的思想本就是毋庸置疑的事情,但究竟该如何学习,这件事需要讨论。

总政治部主任谭震林提出:“应当系统地学习。”

对于自己提出的建议,林彪也有自己的思考,他认为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将毛主席讲过的话凝结成语录,这样方便查阅和学习,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报纸。

于是,这个工作就落到了田晓光的身上。

为了能尽快将这个方案落地,田晓光几乎每天都要查阅大量马列主义书籍和毛主席谈话、讲话内容,越来越多的语录被整理了出来。

此后,《解放军报》每天都会刊登一则毛主席的语录,而且语录的内容通俗易懂,大家很好理解。

军队对毛主席的感情很深,不少战士在看到毛主席的短句语录出现在报纸上后,都会主动将其中的话语剪下贴在笔记本上;还有的单位会将语录专门抄在黑板上,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让大家做笔记。

一天一条的语录显然无法满足大家的需求。

有部队的工作人员给报社写信反映,希望将《解放军报》上刊登的毛主席语录制作成小册子,这样也能随时拿出来学习。

负责语录整理工作的田晓光觉得这个意见提得很好,他也回去向自己的领导说明了问题,为此,在1963年12月20日,报社副总编唐平铸前往解放军总政治部参会,便把这则提议在会上说明。

总政领导点了点头,这件事也就敲定了。

“千斤重担”就这么落在了田晓光的身上,当时她家中还有4个孩子需要照顾,可为了这份重要的工作,她已经再无休息的时间,即便是跨年的那个夜晚,她也是一夜没睡,愣是等到了《毛主席语录》被打印出来。

1964年5月1日是《毛主席语录》正式出版的日子,之所以印刷成小册子,也是为了方便战士们随时携带。

这本小册子在当时受到的欢迎是空前的,林彪很快发现每个班一本不够看,于是下达命令:要做到给每个人都发一本。

印刷厂的机器不停歇转动,全军人手一本的目标终于达成,田晓光都没有想到,最初定下“部队人手一本”的计划实现便是告一段落,可后来这本小册子引发了空前的热度。

有些地方的干部和军队交流后得到了小册子,就拿回去自己印刷;还有大量的群众主动给报社写信、发电报、打电话,就希望能购买一本小册子。

而不少高级领导干部直接向报社索要小册子,其中就包括了朱德和毛主席本人。

全国一共就几百家印刷厂,那会几乎都在印刷《毛主席语录》,由于一度供不应求,这本封皮闪闪发光的小册子还会被视为相互之间赠送的礼物。

人们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但必须要阅读《毛主席语录》,这其实并不是毛主席的本意,而是特殊时代的一个缩影。

那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还会回忆起过去那段岁月,有些事放在现在几乎很难理解,比如:若是要去商店买东西,不背诵一段毛主席语录中的内容,人家店主就不会把东西卖给你。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本书不仅能在国内火热,在国外也经常被卖脱销。

若是现在前往伦敦,便能在临近唐人街的地方找到一家光华书店,这家书店的老板资产雄厚,书店坐落的位置更是寸土寸金;其实,当年书店老板邓家祥就是靠《毛主席语录》发家致富的。

1966年时,年轻的邓家祥还在英国留学,出于勤工俭学的考虑,他就跑去伦敦的公园内贩卖中国书刊,无意间发现《毛主席语录》是进多少我卖多少。

为了能照顾各国的顾客,他还批发了包括英文、西班牙文、德文、法文等多种版本的书籍,积累了最初的财富。

当时的中国,《毛主席语录》还衍生出了毛主席语录歌曲,《人民日报》就发表过《分清敌友》、《争取胜利》等10首与语录相关的歌曲,当时的想法是:要用文艺的方式宣传毛主席伟大思想。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毛主席语录》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

15年辉煌的背后

当年,林彪曾将毛主席的话定义为“最高指示”,更说毛主席讲话“句句是真理,一句能顶一万句”。

随着《毛主席语录》火遍大江南北,林彪本人更是语录不离手,也正是在他的推动和影响下,神州大地掀起了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并且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然而,这一切与毛主席的想法是背道而驰的,类似的情况早在十几年前就出现过,只是规模还没这么大。

毛主席本人在亲自谈到“个人崇拜”这个话题时说:“个人崇拜分为两种,如对马克思、恩格斯等我们必须崇拜,真理在他们手里;还有一种是不正确的崇拜,不加分析就盲从,这就不对了。”

一场会议上,时任华东局第一书记的柯庆施说:“我们对毛主席的信仰要到迷信的程度。”

毛主席可能没有听清楚这句话,没有在会上当面批评,也正是这个不算明确的态度,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个人崇拜”。

特殊的时代中,毛主席本身也有很多无奈。

全国大范围建造毛主席塑像的时候,毛主席就很不满意,可他已经无法叫停了;在林彪的话语中,那是广大群众的自觉要求。

毛主席对这个情况很不满意,在提到这件事时,他还对身边的警卫说:“你们都到处挂像,有的还在大门口弄个塑像,你们在门口站岗,我得陪你们站岗,你们两个小时换岗回去休息了,我还站在那里,变成我给你们站岗了。”

警卫员虽觉得这句话很幽默,但他也能听出毛主席想表达的意思。

结果,毛主席又发现这股风越刮越大了,因为全国不少地方都希望建造毛主席的巨型雕像,他当即给周总理、林彪等人写下批语,指出:此事劳民伤财、有害无益,势必刮起一阵浮夸风。

有了这样的批示,雕像的事情才勉强停下来,可1967年到1969年间,光是北京一地就有几十座毛主席雕像。

1970年毛主席在会见斯诺的时候再度提到了个人崇拜的事情,他感慨道:“现在不同了,崇拜的过分了,要降温了。”

对于人手一本的《毛主席语录》,普通人不敢议论,可毛主席本人却显得相当不屑,他在一封给亲人的信中写道:我不相信我那几本小书有那么大的神通,真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是被他们逼上梁山的,我不同意都不行。

而且,毛主席把那种默许形容成“违心地同意,在人生中是第一次”。

杭州会议上,毛主席也提到了语录的事情,表示了不同意见。

可包括林彪在内的人还是坚持老样子宣传,报纸上讲的更加夸张、神乎其神,毛主席的内心更是充满无奈。

当外国共产党代表团抵达北京后,毛主席亲自接见了他们,双方又谈到了很多事情,当提到“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等形容词时,毛主席也说:“这些头衔,我都不要。”

至于他自己承认的头衔,他也在与刘丰、曾玉思的谈话中说到:“我姓毛,是党的主席,叫我毛主席就行了,我很不喜欢你们给我的官衔。”

当时一些发表的文稿毛主席也会看,他在审定的过程中会删掉很多词汇和语句,那些都是彰显对领袖个人崇拜的。

1971年8月30日,毛主席在长沙与华国锋见面,双方谈到了“天才”这个话题。

毛主席当时就表示:“天才不是靠一个人或是几个人,天才是靠一个党,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下面材料经过我脑子的加工总结,结果下面就说什么英明领导了不起,一说英明领导,我就不寒而栗。”

当步入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后,中宣部在1979年2月12日发布了《关于停止发行毛主席语录的通知》,这条通知就像是一把尖刀,十分干脆地切出了两个时代。

不可否认的是,人民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只是要找到表达的突破口。

毛主席的影响力更是毋庸置疑,在这位伟大领袖逝世几十年后,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候选人都会引用毛主席语录中的内容,而那位候选人最终也成为了新一代美国总统,他便是拜登。

毛主席属于中国也同样属于世界,他不仅赢得了全中国人民的敬仰和爱戴,同样也赢得了世界上一切向往进步的人们的敬佩。

参考资料

毛泽东的“胸怀天下” 陕西网毛泽东无法叫停为自己塑像 文摘报

207 阅读:56578

历史海大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