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病”:被腺肌症盯上的女性们

付桢桢看看 2024-11-20 04:18:03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我常常遇到这样一群女性患者,她们大多处于三十岁这个人生的重要阶段。

三十岁,对于女性而言,身体正经历着一系列复杂的荷尔蒙变化。原本相对稳定的内分泌环境逐渐失衡,雌激素水平的波动犹如一场悄无声息的风暴,在身体内部掀起波澜。

许多女性在三十岁之前,月经周期规律,身体也未出现明显不适。然而,随着年龄跨过三十岁的门槛,一些令人困扰的症状开始逐渐显现。

就拿子宫腺肌症来说,这一病症与荷尔蒙变化密切相关。雌激素长期的、相对异常的刺激,会使得子宫内膜的腺体及间质细胞逐渐“越界”,侵入子宫肌层。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患者的临床表现较为典型且明显。痛经往往是最突出的症状之一。

起初,可能只是轻微的经前腹部不适,但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迅速加剧,呈进行性加重的趋势。在月经来潮前数天,疼痛便可能开始隐隐发作,至经期时达到高峰,患者常形容疼痛如刀绞般剧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同时,月经量也会显著增多,月经周期可能变得紊乱。有的患者月经量过多,甚至会导致贫血,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一系列症状。

从妇科检查来看,子宫通常会呈现均匀性增大,质地变硬,这是由于子宫肌层内异位的内膜组织反复出血、纤维化所导致的。

从中医的理论角度来分析,子宫腺肌症可归为“痛经”“月经过多”等范畴。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气血瘀滞胞宫。人体的气血犹如河流,本应顺畅流通,滋养周身。但由于多种因素,如情志不畅、寒邪入侵等,导致气血运行受阻,瘀滞于胞宫。

正如中医经典中所说“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这种瘀滞的状态会进一步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导致子宫功能失常,出现痛经、月经过多等症状。 在治疗方面,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需求的患者,西医多采用药物治疗。

例如,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来缓解痛经症状,这就像是给疼痛的“警报器”按下了暂停键,让患者在经期能够稍感舒适。同时,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来调节荷尔蒙水平,试图减少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刺激,抑制异位内膜组织的生长。

然而,药物治疗并非一劳永逸,其疗效存在个体差异,且长期使用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骨质疏松、潮热盗汗等。

中医治疗则侧重于整体调理。通过辨证论治,采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等治法。为患者开具个体化的中药方剂

如选用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配伍香附、枳壳等理气药物,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消散胞宫之瘀滞。

此外,针灸、艾灸等中医外治疗法也能发挥积极作用。针刺关元、气海、三阴交、血海等穴位,可起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的功效。艾灸则借助艾草的纯阳之力,温煦胞宫,驱散寒邪,增强机体的正气。

对于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或无生育要求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会被纳入考虑范围。子宫切除术能够彻底去除病灶,但这意味着患者将永久丧失生育能力,且术后可能会面临一些身体和心理上的适应问题。

子宫腺肌症病灶切除术虽然可以保留子宫,但手术难度较大,术后复发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三十岁后的女性朋友们,一定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一旦出现月经异常、痛经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妇科检查。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上,避免过度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可适当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物等。

适度的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也至关重要,情绪的稳定有助于维持内分泌的平衡。

同时,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妇科超声、性激素六项等检查项目,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妇科疾病,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守护好自己的生殖健康。

0 阅读:32
付桢桢看看

付桢桢看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