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事件回顾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长城是我国古代军事工程的巅峰,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这座伟岸的建筑始建于西周,在两千多年年的风雨岁月中,长城就像一条沉默巨龙,始终盘亘在我国北方,它沉默着看着我国的历史变迁和朝代更换,默默陪伴着它脚下的一方土地。毫无疑问,这座庞然大物存在的时间要比任何一个朝代都长。
一、长城如此与众不同,只因有两个特点,一为长,二为奇作为我国古代建筑的奇迹,长城身上有两大与众不同的特点,第一,顾名思义就是长。长城的长让人叹为观止,它横跨甘肃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15个省市,几乎连接我国整个北方省份,整个建筑全程长21196.18公里。
可别小看这个长度,要明白地球自转一周是4万公里,但长城的实际距离就已经达到地球自转周长的一半,单看这组数据都足以震撼世人,难怪有宇航员曾打趣地说“在空间站里都能看到长城”。
而且,这仅仅是人们目前所看到的基础长度,因为在千年风雨和战争中,长城常常难免有所损耗,有的地方长城早就残缺不全,像摩天岭段长城于抗日战争中遭到严重损毁,而西北段长城也因自然气候原因,早就被风沙所侵蚀。
如果包括这些残缺的部分,那长城的总体长度直达5万公里以上。为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它,都堪称“万里长城”。
第二,长城还有个特点就是“奇”。
长城西起沙漠,东至大海,它的最窄处仅有40厘米左右,只可容得下一人行走,最宽处却达到15米左右,完全容得进一辆皮卡通行。
在不同地方,长城的规格各不相等。它可以屹立在奇山峻岭之巅,也可屹立悬崖峭壁,还可以屹立在坦荡平原之上。“可依地形而建且不受山水制约”,这便是长城的一大奇特之处。
当然,长城最奇特的地方不在于此,而在于可历二千多年都不会倒塌。
而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若是没有自然约束和人为破坏,长城牢固到就连墙上的一方砖块都不会掉下来,它的牢固性让人叹为观止。
要知道,与长城同时代的古代建筑多如牛毛,可它们早就在千年风雨中被损毁被重建,如今绝大多数都荡然无存,只有长城是个特别的存在,它虽历经沧桑,但无惧风雨和战乱,出色屹立至今。
如此古老的建筑,为何拥有这么长的保质期,其实这一切和秦始皇有关——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吞并六国后,为了巩固皇朝抵御外敌,便将修长城提上日程。
然而,修建长城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相反困难重重。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没有现代科技与生活的古代,人们获取原材料的手段相当简单。何况,当时秦统一后全国刚刚结束战乱,各地百废待兴,老百姓的精力相当有限。
二、历经2000年而不倒,原来和秦始皇的残忍手段有关要想在这种艰难环境中修好长城,只有统一命令,将所有力量聚集在一起才行。
为此,秦始皇特下令推行《秦律》来强制督促长城施工,谁要是不服命令,就会被处以连坐、斩首、车裂、刺鼻等严酷刑罚。
在这种高压手段下,全国上下万民同心开始了这起浩浩荡荡的大工程。监工整夜驻守在工地上监督壮丁劳作,各地官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一车车的石块泥土源源不断从山下运到工地,成排的滚木、撬棍排成长龙。老百姓就地取材,经过最严谨的方法制出新鲜的砖块,再依次拉到长城上。检察官也丝毫不敢怠慢,他们要时刻检查砖块的质量问题,这可关乎整个长城根基的牢固性。
检察官查验砖块的方式也相当严苛,他们会将四块新砖并排放在一起,狠狠敲打最后一块砖,如果某块砖出现裂缝,就说明这块砖的质量不合格。
秦律之严让人不寒而栗,那些制作出不合格砖的人,后果也非常惨烈。等待他们的绝对少不了刑罚伺候,轻则被挖掉鼻子脸上刻字,重则失去性命。
经过这种近乎原始和严格的筛选,最后得到的精品砖才能被砌到长城上。
有人会问,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古代,这些砖块都是怎么制作的?
其实很简单,这些砖块的基本原材料不过是砂浆、糯米水等填充物料而已。要知道糯米量大易得,是老百姓家中常备的粮食。用这种粮食熬出来的汁水富有粘性,在与砂浆充分融合之后,就可以制作出精品砖块。
砖块成品强度高、耐寒耐热且粘黏性相当出色,用在长城上最合适不过。
毕竟长城可不是观赏性建筑,在冷兵器时代,长城似一道巨型屏障将中原和游牧之地巧妙隔离,且极大程度削弱游牧民族势力。而这样一个关乎千秋万载的国防性建筑,在其原材料的选择和制作上肯定得花费很大心思。
看吧,古人并没有用什么高科技,只用随处可见的原材料就能制作出如此精良的砖块,不得不让人佩服他们的高超智慧!
所谓“严政出奇迹”,在秦始皇如此残忍的高压手段下,上到官员下到老百姓每个人都集中注意力,拿出最好的态度来修长城,生怕稍有差池就会搭上性命。
漫长的十余年光阴中,经过全民的共同努力,这座恢弘的历史建筑终于拔地而起。
令人唏嘘的是,在这背后,有足足13万老百姓付出了沉重的生命代价,他们永远长眠在长城脚下,或与长城融为一体。
试下一下,如此充满古人血汗的建筑物,又如何不坚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