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母就是相亲认识的。
那个年代,大多数适婚青年,都得靠走街串巷的媒人,带来东家哪个小伙子人才俊秀,西家哪个大姑娘温柔贤惠这样的消息。
然后就是俩人见面,见完面处一处,差不多就结。
我妈当时见完我爸之后,还是挺满意的,但是我姥爷不满意。
我爷爷家当时很穷,住在半山坡的窑洞里,我小时候去过那个房子,全是土垒的,称一句遗址都不为过。
而我姥爷家,能住二层小楼。
但奈何,我妈就相中这个人了,踏实、可靠。
她读过高中,在当时也算是半个知识分子,文艺女青年,喜欢席慕蓉的诗,大抵对什么冲破世俗枷锁追求真爱的桥段十分向往,后来还是跟我爸结了婚。
俩人吵吵闹闹一辈子,年近花甲了,还是会手牵着手出去散步,边散步边拌嘴。
都说相亲来的不是爱情。
但这,就是爱情。
都说以前的人节奏慢,现在的人节奏快。
但在相亲这件事儿上,是反过来的。
以前的人,相不了几个恋爱了,谈上几个月就结婚了,基本上不会有现在这种相亲好多年,相了几十上百个的情况。
当然也可能是那时候,没有网络,传话基本靠嘴,联络主要靠腿。
大家的接触面积就这么大,十里八乡就已经算是能力范围的极限了,所以才会有媒婆这种行当的存在,因为她对着一片的信息熟悉。
现在不一样了,网络一线牵,你哪儿知道谁是你的缘。
你甚至连对面是男是女都说不好。
离开家乡的年轻人多了,大家能接触到的异性也更多了。
以前是选择题,ABCD,只能从这里面儿挑。
现在是填空题,你想填啥填啥,只要最后是正确答案就行。
选择题,你就算不会,ABCD好歹你蒙一个,也有四分之一的正确率。
填空题,压根儿没法儿蒙,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正确答案是啥,连个范围都没有,如果随便填一个,错的只会更离谱。
最后,大概率就只能空着。
人有了更多的选择,大体上是一件好事儿。
但也有个问题,那就是很多人,你给他自由,他完全不会用。
相亲就是这样。
你当然可以选择你喜欢的人,也拥有选择是否结婚、跟谁结婚的权利。
但问题是,权利,和能力,是两回事。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认知问题,就是对自己、对别人、对相亲、对婚姻的认知。
有的人嘴上嚷嚷着不想结婚,但心里又觉得自己最后还是要结婚的。
相亲的时候,对婚姻和另一半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然后觉得对方都是傻X。
相亲多了年岁长了,对年龄给婚姻带来的风险一无所知,却又莫名其妙地被各种外来的声音裹挟,继而感到焦虑。
……
就俩字儿,拧巴。
这就是相当一部分人相亲时候的状态。
你说想找对象吧,可能也想,但不想找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以及不清楚自己在整个相亲市场的定位。
婚姻是个掺杂现实因素的关系。
本质上,它跟什么员工和老板啊、甲方和乙方啊,没有什么区别,大家都有着一纸契约,都有着合作关系。
感情当然重要,它能决定婚姻的上限。
但那些现实考量,才更能给婚姻托底。
干这个媒婆,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多人根本就没想好,自己是来干嘛的。
相亲是个目的性很强的事儿。
所以,你得有目的。
你要说你的目的是找个对象,那太宽泛了。
找个什么样的对象,如何找到这样的对象,找到这样对象的几率有多大,这些都是你要考虑的问题。
照我看来,不管你是不是通过相亲,最后找的对象,在硬性条件上都不会相差太多。
比如家世,比如工作,比如学历,比如颜值。
如果有哪方面差的多,那必然在另一个方面有所填补。
所以相亲过分强调这些现实因素,没有意义,更不用在这上面浪费太多时间。
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鱼找鱼虾找虾的概念。
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浪费那么多精力干啥。
差的太多的,除非你有极大的毅力和决心,否则不建议尝试。
相亲真正要相的,其实是一些软性的东西,性格啊三观啊生活习性啊之类的。
这才是相亲这个活动真正的意义。
最早的媒人,会收礼,但不算是什么明文规定,最多就是一些谢礼。
一些个人的媒婆,也会按照当地情况,明码标价,大家心照不宣的收介绍费,或者相对应的东西,什么烟酒啥的。
后来一些相亲网站,相亲机构,把这事儿给市场化了,收会员费。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说只是为了成功率,拿介绍费,那媒人肯定只管让俩人结婚,用尽百般招式,因为要挣钱。
至于结婚之后的事儿,那就不管了。
本来结婚,是男女双方的事情,但是现在,掺杂进来了一个第三方的媒人的因素,就会变得复杂且不可控。
所以我做这个相亲栏目,就是想让相亲这件事,回归最本质的样子,简单纯粹一点。
我想做的相亲是:
大家在闲暇时间发一发自己的资料,然后在真诚的基础上拓展一下认识的圈子;
没有心理压力,就当认识一个新的朋友,后面如何看发展,不行就友好结束;
中间没有媒婆添油加醋传话和搬弄是非,两个人全程自己把控;
平时不需要专门关注这个事儿,发了资料就可以当做忘了,该干嘛干嘛,有人问的时候再决定要不要加;
不用担心隐私泄露,所有的人都是自己同意了才会给联系方式;
简单、轻松、高效。
让中间人,单纯成为一个不掺杂任何私心的、介绍双方认识的平台。
这才是相亲,本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