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迎来技术性利好!

评点经济 2023-08-27 22:19:09

(帕劳岛的红色软珊瑚—平姐姐摄)

01

由于市场表现太差,加上旅行中诸多不便,周五晚上没有按时更新,对广大读者说声抱歉。

上周本人一直看空,结果也非常正确,而且我还预言:不要再说什么3300点保卫战了,现在是3000点保卫战,最后果不其然,上证指数在上周一路创出新低,先是打破年内收盘新低,再是创出年内新低,周五更是跳空低开,直接扑向3053点,并以确认的态势(连续三天收盘价)跌破61.8%黄金分割位。

按黄金分割理论,因为下方只有2987点的最后一条黄金分割位了,一旦这个位置失守,上证毫无疑问要展开3000点保卫战了。因为2987点失守的话,那么创出比2885点这个前低更低的指数便是大概率事件了。

所以,就赌这个周末能不能出利好了,如果不出,说明政府对3000点也没有保卫的想法,如果出,那么这个市场还可以再看一眼。

估计对于政策到底是出手还是不出手,争论还是相当大的,要不然也不会等到今日下午消息才见报。通常好消息要想充分发酵,难道不应当尽早推出吗?毕竟这周要是不推的话,上证失守3000点绝对就是大概率事件了。

我们小散失守3000点问题不大,最多就是多年的血汗钱大幅减小,但是上市公司,尤其是质押率较高的,那些大股东就会失去控制权,这些公司就会失去主心骨,因为股权分散到千家万户的手上,谁能在这种情况下把大股东的责任接下来,把管理层稳定下来,并把公司经营好?只怕上市公司再一乱,经济就不可能再有啥好的增长了。因为质押,因为股价暴跌,上市公司大股东被迫平仓,从而令上市公司没有实际控制人这一幕,在当年的股灾中已经出现过了,最终就是上市最多的地方,政府需要拿最多的钱出来,给大股东降杠杆,让他们保住公司的控制权,这样这些公司才能够稳定地经营下去。

人被第一块石头绊倒是意外,可以原谅,如果在同样的地方,再被同样的石头绊倒,那就是不长记性,过于没心没肺了。

看来这回监管层终于是有明白人当家了。

毕竟降低印花税这事,也不是部门主管或是行业主管能说了算的。

02

不过,为什么说这都是些技术性利好呢?

这取决于我始终认为证券市场或者说是指数的上涨,应当源于企业盈利能力的增长,而不是因为交易制度的改良,更遑论这些交易制度的改良,哪怕全部叠加在一起,力度也是极小的。

先说印花税,在A股市场这15年来迅猛扩张的情况下,早就该降了。

上一次降印花税,是2008年年中,按完整年度计算,2009年我们的印花税总收入是547亿元,但是十年后,即2018年,我们的印花税就达到977亿元,与下调前的总额接近。2019年就暴涨到1229亿元,2020年达到1774亿元,2021年达到2478亿元,去年更是达到了2759亿元!短短五年时间,印花税上涨了1.8倍!所以现在哪怕是减半征收,也就是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更加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指数,我们的GDP、我们全国人民的收入水平,哪怕是算上全部身价,这五年,有谁敢说上涨了1.8倍?

别说上涨1.8倍了,像马云、马化腾、许家印、王健林这些能人,这五年,身家都是大幅缩水的了,更不要说普通人了。

现在减半征收,少征1000亿元,看着不少,但是真正能落实到投资者身上的,按2亿投资者计算,每个投资者也就省下了500元钱,连买一股茅台的钱都不够。能给市场带来多大的信心跟买盘?

而降经手费这种蝇头小利,投资者更是不会放在心上,我也计算过了,每天10万元,一天不拉地交易,一年也就省下365元,加上税收省下来的钱,还是连一股茅台都要不起。

这次利好,最大的看点还在于控制上市公司的融资规模,真要说到做到了,还是一个强度比较大的利好。应当说,这个利好还是超出预期的,因为上周末,主流的官媒还表态,说新股发行是市场化的,不能因为市场不好就中断。才过了一周,怎么就180度大转弯了?

虽然我是一个坚定的市场派,但是上述的官媒表态还是非常令我气愤:美国市场化发行整个7月份,全世界只有一家公司去它家挂牌,为啥我们的市场化,在不对全世界开放的情况下,一个月能够发出37家?真要市场化,基金公司们愿意出高出两、三倍的高价认购,为啥不全部按这些询出来的高价全部发给他们?为啥发行的新股要限制上市首日的数量?这个数量是市场化定出来的吗?

尤其是再融资,简直就是证券市场的一个恶瘤!你因为项目好,已经给了你上市融资的照顾了,居然可以像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一样,一而再、再而三地融资,这跟一个不去工作的人,整天振振有词地在家里啃老有什么差别?更过份地就是药明这种公司,一再分拆,一再圈钱,如果苹果公司像它一样,就不说像通用那样涉及200多个行业的公司了,那美国股市上估计没有几百个苹果公司,也有几十个苹果公司了。

03

老实不客气地说,在A股当下的政策里,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卖得最多、赚钱最大的产品,就是自己公司的股票了。什么都不需要卖,只要能把股票卖出去,就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但是在这方面,证监会的措辞还是相当委婉的:对于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或者其它行业大市值上市公司的大额再额资,实施预沟通机制,关注融资必要性和发行时机。

这还是留了一个大活口,随时准备着来一口肥的啊。

当然,在大股东减持上,做出了一个初步的要求,即公司存在破发、破净或3年未分红、或最近三年累计分红金额低于同期年均净利润30%的(要求真是低啊,三年分红只要高于一年净利润的30%就可以减持),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票。请问,如果破发,承销的券商跟投的那部分是不是也应当不得减持呢?

其实美国监管者与上市公司打了200多年的交道,早就总结出了很好的监管办法,就是大股东与承销人的跟投,如果公司分给市场的钱,没有达到圈钱的金额,就一律不许减持。这样做,又简单又实用:如果公司赚钱,大股东自然不舍得减持,如果公司不赚钱,大股东没办法减持赚钱,只能好好经营公司想办法赚钱。这样与国、与市场、与公司与普通投资人皆为有利的办法,为啥就不采用呢?搞什么破发、破净,一帮会计又会动歪脑筋。因为破发这个事,很可能是一分钟的事,那你为这一分钟,到底许不许人家减持呢?破不破净,也是可以大做文章的事情。

所以我更期待基本面而不是技术面的利好。基本面的利好是什么呢?就是全面取消诸如购房限制等非市场化的政策(这种限制性措施在各个行业广泛存在,包括准入门槛,只不过不像房地产行业那样受到广泛关注)。采用真正的市场化新股发行方式,想买新股的人,自己报价报数量,价高者得,发行后,除了原始股东与承销商的跟投部分锁定外,其余全部在第一天挂牌上市交易,取消所有的再融资机会。

如果企业上市融资,就像人的投胎一样只有一次机会,那么它肯定会更加珍惜,而不是不断增发来摊低自己的持股比例。

3 阅读:912

评论列表

用户18xxx34

用户18xxx34

3
2023-08-29 10:00

财务造假:内幕交易:违规减持:信息季报披露延迟公司有关责任人:应该严惩,明知有吸血鬼,监管部门出勤不出力,怕动了谁的蛋糕,投资者怎么放心呢!

评点经济

评点经济

评点经济就是基金点评,为读者寻找合适的基金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