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想要把我的一切奉献给党。”面对镜头,已至暮年的崔道植如是说。
崔道植是谁?
他是我国第一代刑事技术警察、中国首席枪弹痕迹鉴定专家、“七一勋章”获得者……
拥有多重身份的崔道植,年轻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参军、入党。
1934年,崔健植出生在吉林的一个贫困朝鲜族家庭,年幼时,父母离世,孤苦无依的他在政府的帮助下读完初中。
1951年,崔道植放弃保送高中的机会,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战场,成为一名朝鲜语翻译。
1953年,崔道植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了军,入了党,两大心愿圆满完成,崔道植内心澎湃。
1955年,他从部队被抽调到黑龙江省公安厅,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刑事技术警察。
进入公安机关后,崔健植先后在警察干部学院、医科大学、职工大学等学院深造学习。作为回报,他用自己在学业上的刻苦与工作上的严谨,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党组织为了培养我花了很多精力与经费,我必须用我所学回报党恩。”
从警之后的60余年,崔道植在岗位上从未松懈,也从未停止钻研。
1984年,崔道植参与公安部弹壳痕迹识别技术课题研究。说白了,就是通过弹壳,识别弹头痕迹对比鉴定,这在当时,可谓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为了找到弹头上最稳定的膛线痕迹,崔道植通过实弹射击试验开始艰难的寻找。
他说,一把枪打三千发,我都照相,一个一个照,我再对看看能不能对上,否则,则从第一发到第三千发再对对看看。
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重复又重复一比对,关于弹头膛线最稳定特征区域的研究获得实质性成果。
另外,为工作更高效,需要将弹头上的痕迹转化为平面图像,然后输入计算机系统建立弹头对比数据库,以实现快速精准进行自动识别。
这项工作,其实最难的是需要一种可以复制弹头膛线的平面介质。
为找到这种介质,崔道植奔波于各地的建材市场,从各种不同的材料中仔细筛选。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种材料的对比与反复试验,崔道植终于找到理想的平面介质——金属铝箔。
在黑龙江公安厅的一间小屋内,有着成千上万张被裁剪的金属铝箔,这便是崔道植用于弹头痕迹复制的结果,彼时,中国刑侦界第一个“弹头膛线自动识别系统”研制成功。
不仅如此,崔道植主持研发的痕迹图像处理系统、枪弹痕迹自动识别系统,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
多年的刑侦工作与钻研,崔道植练就了“火眼金睛”。
刑侦案件必须办成铁案而绝不是冤案,这一信念,使崔道植创造了7000余次痕检无一差错的纪录。
曾震惊全国的白某某案件,崔道植仅研究现场残留的几枚弹头和弹壳,便判断出两个地方的弹壳,均出自同一把步枪,而且是同一人所为,从而助推白某某落网。
他也曾凭不到半枚指纹,侦破沉积五年案件,凶手成功归案。
像这样的出色战绩,数不胜数……
1995年,已经退休的崔道植被黑龙江省公安厅返聘,在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崔道植的一生,是辉煌灿烂的一生。
他在军营和警营两大战场,心中的信仰从未改变:
“我想,英雄的概念不一定要多么宏大,每一位忠于使命默默奉献的战友都是英雄。”
向英雄致敬。
作者: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