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秦巴屏障!中交集团建设的大巴山隧道贯通,打通陕渝交通动脉

中国工程报 2025-04-16 19:09:35

近日

由一公局集团、二公局参建的

陕西省在建最长高速公路隧道

银川至百色高速公路陕渝段

大巴山隧道双洞贯通

该隧道的贯通突破秦巴山脉屏障

打通陕渝南北向交通动脉

为安康地区深度融入成渝经济区

提供强有力交通支撑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地处陕渝交界的秦巴山脉

平均海拔1700米

东西绵延500多公里

是陕南去往川渝地区的天然屏障

大巴山隧道全长13.58公里

最大埋深1.11公里

一公局集团、二公局承建的

陕西段全长8.2公里

穿越断层破碎带

含瓦斯地层、岩溶富水段等地质

岩爆、涌水、突泥、塌方频发

施工过程如同拆解“不良地质盲盒”

斜井破局,新增通道解难题

斜井被称为隧道施工的“生命通道”

既是为隧道输送新鲜空气的“呼吸孔”

也是承担出渣、运输设备的“运输管”

在大巴山隧道建设中

一公局集团承建的隧道中段

无进洞口、出洞口

且原斜井地处狭窄“V”型山谷

受隧道埋深大、围岩富水等因素影响

安全风险极高

针对这一困境

项目团队经过多轮现场勘察

及比选论证后

决定通过新增斜井的方式

解决隧道中段建设难题

新斜井可替代原斜井50%的通风功能

使通风区段长度较原设计大幅增加

实现通风效率与作业环境的双重优化

在隧道特大涌水处置期间

项目团队将斜井作为人员机械

快速安全撤离的重要通道

保障大型抽排水设备的高效运转

为衬砌结构筑牢安全防线

疏堵结合,隧道涌水巧归流

大巴山作为

南水北调工程水源涵养地

生态保护要求极高

大巴山隧道埋深达千米

施工过程中突涌水现象频发

日最大涌水量达5.62万立方米

相当于填满22个奥运会标准游泳池

面对远超预期的涌水量

和巨大的生态环保挑战

一公局集团项目团队

践行“生态优先”理念

采用“疏堵结合 还水于山”的治理方案

根据岩体特征“对症下药”

通过“打点滴”方式

把不同的材料“输送”到山体当中

原本疏松多孔的岩石

经过人工注浆

形成严丝合缝的“铜墙铁壁”

彻底阻断了涌水通道

洞内还设有泵站

就像电动“吸管”一样

将小规模的涌水排出洞外

“防水隔水+疏导归流”方式

最大程度保护了

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地下水系

实现了安全生产与生态平衡的双赢

数字赋能,“最强大脑”护安全

针对隧道施工独头掘进长

施工通风难度大等不利因素

二公局项目团队采用

“射流风机+大容量风仓”及混合式通风技术

建立特长隧道施工安全通风系统

应用可调节阀提高通风利用率

通过洞内空气自动化监测与预警系统

实现通风量调整的自动化、智能化

洞内辅以喷雾降尘、机械除尘

废气净化处理、工序工艺优化等措施

提高空气净化效率

项目还利用云架构、物联网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

集成具备超前地质预报、自动化监控测量

环境监测和安全及预警系统等功能的

隧道工程建设全要素信息化管理平台

实现隧道工程

全天候、无死角、快响应的

全过程信息化跟踪管理

随着隧道附属施工有序推进

银百高速陕渝段预计年内建成通车

陕西岚皋至重庆城口的车程

将由140分钟缩短至40分钟

“蜀道畅”的千年期盼化作现实通途

秦巴山区联动发展的画卷

将以更加美好的姿态

展现在祖国的大地上

(中交集团)

0 阅读:21
中国工程报

中国工程报

中国工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