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吸引中国精英,到诱捕走线润人,美国灯塔是怎么沦为捕蚊灯的?

孤烟暮蝉 2024-06-06 11:23:36
一、美国哪有什么招贤纳士的火炬塔?不过是诱捕润人的捕蚊灯罢了

今天的这期内容,我想要和大家分享一篇我最近在美国著名NGO学术机构——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的官网上看到的文章。它的作者马颖怡(Yingyi Ma,音译),是美国约翰-桑顿中国中心外交政策非驻地高级研究员。我之所以想和大家分享她的这篇文章,是因为我觉得这篇东西算是从某种程度上解答了一个困扰了我有一阵子的问题,即美国到底是怎么从吸引精英的火炬塔,一步步沦为诱捕润人的捕蚊灯的?

在这篇题为《美国是如何失去中国顶尖人才的青睐之心的?》(How America lost the heart of China’s top talent)的评论文章中,马颖怡指出,现在的美国有一种观点认为,因为野心勃勃的中国年轻人普遍渴望涌向美国,所以美国的立法机构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限制他们入境。然而,现实恰恰相反。2024年,印度已经悄然超过了中国,成为赴美留学国际生最多的国家。自2008年以来,这样的事情还是头一遭。

相比去年,尽管今年在美入学的中国学生人数有所回升,但这一变化可能反映不出中国顶尖人才的流动趋势。说穿了,现在许多来美读书的中国学生压根儿就不是什么人中龙凤,而是因为不堪承受中国高考的竞争压力,所以才跑到美国来“避风头”的中产子女。这些人或许很有消费力,但是未必能有什么创造力。

对于美国而言,现在的关键问题是:那些有能力凭自己的才华进入中国顶尖学府的学子,在经过利弊权衡之后,他们还是否仍然更愿意在美国而非中国深造?

精英是不能以数量来界定的,评价真正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质量远比数量最重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最优秀、最聪明的中国人才来说,美国很显然已经不是他们曾经心目中的那个理想国了。如果有机会,他们其实更愿意留在中国国内的顶尖机构深造。

这个问题其实要比很多人想象中的更复杂。对美国而言,美国担心的是在美留学深造的中国精英有朝一日离美归华;而对中国来说,中国其实也依然面临着顶尖精英流失问题的困扰。对于中国的精英人才来说,中美之间仿佛隔着一堵难以逾越的叹息之墙:在墙的这一边,没有在外头待过的人总想着翻出去;而在墙的另一边,已经在外头待过的则总想着翻回来。

相比之下,现在想要翻回来的中国精英其实还更多一些。以清华最近出炉的一份报告中提到的数据为例:在过去几年来,选择赴美留学的清华毕业生人数急剧下降——从2018年的11%,下降到了2021年的3%。

有些人可能会将这种趋势变化归咎于新冠疫情。然而,赴英留学的清华毕业生人数虽然也掉了,但是远不至于说掉得像美国那样离谱。而选择去新加坡留学的清华毕业生人数甚至还有所上升。

但是无论如何,总的来说,这几年出国留学的中国优秀学生的人数肯定是降了,以2022年的数据为例,这一年是中国结束疫情“清零”政策的元年,但却只有7%的清华学子选择出国留学——这个数字还是把本科生和研究生全给算上的了。疫情阴霾的散去并没有让“留学热”的明月重新出现在中国留学市场的天空中,大概是现在的中国学生也看明白了,这外国的月亮啊,其实也不见得就比中国的圆。

这篇文章的作者马颖怡提到,她在今年夏天曾经来过一次中国,并和清华的师生们就赴美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她通过交流发现,美国高等教育对中国顶尖人才的吸引力确实已经大不如前了。很多清华师生都在交流过程中表达了他们的忧虑,而其中最令清华师生感到不安的,莫过于美国现在近乎于魔怔一般的对华敌对氛围,特别是那些针对中国人才的“卡脖子”政策,还有从华盛顿的庙堂之高到Facebook的江湖之远处处都充斥着的极端反华言论。与之相反,清华的精英们更愿意加入本校或其他顶尖中国高校的研究生项目,哪怕这样可能意味着更大的竞争压力。

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这样的趋势变化在清华还是头一遭。以清华前副校长施一公在1989年毕业时的情形为例,他当年从清华毕业时,他班上有7成的同学最后可都是选择了赴美留学的。

不止清华,在中国的其他顶尖学府,比如北大,情况也是差不多的,北大学子对于赴美留学的兴趣也在急剧下降。坐落在哈德逊河口的自由女神像,还有自由女神手里高擎的西方火炬,对于中国的精英们来说,其吸引力真的是大不如前了。

马颖怡认为,中美两国之间愈发严峻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是浇灭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热情的最大的一盆冷水。今年4月,皮尤研究中心在一份报告中提到,美国人对中国的负面情绪正在急速飙升:参与民调的美国成年人有83%均对中国持有不同程度的负面看法,其中44%的受访者对中国的看法甚至已经糟糕到了“非常负面”的地步。

中美关系的不断恶化、美国国内反华情绪的持续上涨,以及针对亚裔民众的仇恨犯罪的与日俱增……所有这些负面因素综合起来,竟在无意间帮助中国政府缓解了一个困扰了中国很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人才流失。

二、“美国的这个爱(中)国教育啊,效果比党的教育还要好”

在2021年,有超过1400名中国科学家放弃了他们在美国大学或公司的高薪职位,选择返回中国。而在美国的顶尖学府,如今也有大约4成的华裔科学家正在考虑另谋高就。

除了日趋浓厚的美国排华氛围之外,中国高等学府的蒸蒸日上也是吸引越来越多中国精英学生凤凰归巢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丘成桐,首位获得数学界的最高荣誉菲尔兹奖的中国学者,他在2022年离开了哈佛,选择来到清华大学继续研究。

文章提到,自200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的博士毕业生人数,已经超过了美国。就在今年,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和引用的论文数量上,中国更是首次超过了美国。如果说,美国的对华强硬政策是把中国顶尖人才拒之门外的最大拦路虎,那么中国高等学府的强势崛起便是吸引凤凰归巢的茂盛梧桐林。

当然,留美中国精英人数的减少,并不一定就意味着美国对所有中国人的吸引力都下降了,最起码愿意花大价钱、冒着生死风险,走线拉美诸国进入美国的润人殖子还是大有人在的。

文章提到,也是在最近几年,越过美墨边境润进美国的中国非法移民人数创下了新高,其数量超过了过去10年的总和。

愿意留在美国的中国精英人才越来越少了,而削尖了脑袋也要钻进美国的中国润人殖子却越来越多了。这样的趋势变化让文章作者马颖怡感到颇为沮丧,她认为数量不能说明问题,“现在确实是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移民’希望生活在美国,但这不见得是什么好事。美国没有理由为此感到沾沾自喜,不要忘了,这群‘中国移民’里头可不包括那些最优秀、最聪明的中国人才。真正的中国人才并不想要待在美国,恰恰相反,他们是想逃离美国。”

马颖怡在她的文章中着重批评了美国的一些个所谓的保守主义“意见领袖”——也就是力主排华反华的美国红脖子大X,她认为这些红脖子大X都是一群不学无术的哗众取宠之徒,完全不明白美国的科技教育和创新有多依赖外国的人才,特别是来自中国的人才。

这些红脖子大X普遍将中国留学生视作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巨大威胁,就因为他们认定这些来美深造的留学生很多都得到了中国政府的资助。很显然,支撑他们这一假设的所谓“证据”其实是极端荒谬的,因为从绝对比例上看,留美中国本科生很多花的要么是家里的钱,要么就是美国大学的提供的奖学金。

至于更加优秀的博士生,那就更不用说了,这些人往往是由美国的高等教育机构资助的,是美国而非中国政府在花钱请他们留在美国,因为这些博士生都是好苗子,以后个个都是担任教授或研究助理的料。这是美国对自己的投资,可惜蠢货们根本领悟不到。

和中国的情况不同,美国的基础教育只能用一个“烂”字来形容,有能力、有财力、有实力上精英私塾的美国学生少之又少,大多数只能去读近乎于放羊一般的公立学校。但无论是精英私塾还是普通公校,新生代的美国学生普遍都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这几门理工学科兴意阑珊。美国学生摆烂,美国政府也躺平:你们不学无所谓啊,有的是人学。大不了我用高薪厚禄吸引国外的理工科尖子生来为帝国主义的万丈高楼添砖加瓦。

虽然想得挺美,而且这套虹吸外国精英人才的玩法在过去几十年来也确实奏效了,但这不意味着它可以一直奏效下去。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现在已经养成了极其严重的、对于国际学生的路径依赖了。而这就造成了一些潜在隐患:要是有一天人家外国的优秀学生不愿意来美国当你们的血包了可怎么办?要是有一天美国的吸引力下降到了无法招揽天下贤才的窘迫境地了可怎么办?要是有一天美国政府和民众脑子抽风举着突击步枪把人才往外头赶了又该怎么办?

对于所有这些问题,美国人其实从来都没有想好过对策,过去几十年来自始至终都是得过且过,今朝有酒今朝醉。然而问题从不会等到你准备万全之后才爆发,现在美国对中国学生的路径依赖玩到头了,愿意赴美留学的中国人才越来越少了,往后可怎么办呢?靠美国基础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美国学生,能在中国人走后挑起帝国主义的大梁吗?

够呛,最起码在马颖怡看来,这个替代方案在眼下还不具备可行性。还是皮尤的研究报告为例,现如今,大多数拥有大学学位的美国人都认为,美国的年轻人之所以不爱学习理工科,是因为理工科真的太难了。愿意学理工科的美国人少,美国高校能够从本土遴选出来的理工人才苗子就少。马颖怡的一位理工科同事就曾向她抱怨,说就因为现在愿意赴美留学的中国顶尖学子比以前的少了太多,搞得他们的研究现在都没法做了,因为无人可用啊。

身为一个直到现在仍然选择留在美国的华裔精英,这样的现状让马颖怡倍感焦虑。虽然现在就说“美国已经永久失去了对中国顶尖人才的吸引力”这话还为时尚早,但是如果现状再这么持续下去,那么早早晚晚,无论是美国价值观念也好,还是美国的国家利益也罢,恐怕都将遭受沉重打击。

三、东方的太阳升起来了,西方的灯塔便失去了意义

马颖怡认为,要想遏制这样的势头,美国有如下几个当务之急:一是美国的政客需要在反华议题上降低音量,尤其是不要发表过多针对中国人才的强硬言论;二是降低对华签证门槛,尤其是要降低中国理工科学生的赴美签证门槛;三是给中国学生的在美永久居留松开一道口子,让相关流程规范化、明确化,而不要再像以前一样弄成PUA人家的黑箱;四是恢复中美两国的学术人文交流,再弄出一个可以吸引中国学生的框架来,比如当年的“庚子赔款”。

中美之争说到底就是大国之争,而大国之争的关键是什么?人才。马颖怡的这篇东西写来写去,其实无非就是想向美国的肉食者们强调一个道理:美国想赢,单凭美国自己的人才储备是不够的,必须想方设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否则,那便是在白白将竞争力和主动权拱手让人。留给美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看完马颖怡的这篇文章,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李斯在2000多年前写给嬴政的那篇《谏逐客书》。别看马颖怡的文章里罗里吧嗦扯了那么多,但你要是换成《谏逐客书》的话,其实用寥寥数语就能点透核心主旨了:

“向使秦君却客而不内(倘若秦王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士而不用(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这样做就说明),是所重者(陛下所看重的),在乎色、乐、珠玉(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者(而所轻视的),在乎人民也(却是人民大众)。此非所以跨海内(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诸侯之术也(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不入秦(停止脚步不进入秦国),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损民以益仇(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自虚(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求国无危(如此还想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不可得也(那是不可能的)。”

虽然马颖怡这篇文章的文采远不能和《谏逐客书》相提并论,但是其中的道理却是相通的。我理解她的意思,是因为我本就是个中国人,虽然马颖怡的这篇文章并不是写给我这种市井大妈看的,也不是写给我们中国的广大吃瓜群众看的,但是到头来,搞不好反倒我们才是最能理解她的知音。

为什么?不为什么。才两百多年的历史,终究还是太过短暂了,没法参透五千年文明的底蕴。我并不觉得现在的美国有什么大不了的,马颖怡说的这些破事我们在2000多年前就遭遇过了。美国的肉食者们但凡有那么一点敬畏之心,也不至于说堕落到今天这步田地,把自己那用来吸引精英的火炬塔,生生给折腾成了诱捕润人的捕蚊灯。

我不知道马颖怡这帮人是不是把自己当成李斯了,但是很显然,拜登绝不是嬴政,川普也不是。她以为她侍奉的秦,但其实现在的美国更像是魏,而美国的总统则是梁襄王——对,就是孟子所吐槽的那个“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的梁襄王。

哦,不,请不要不会,直到现在还在替美帝国主义的大厦之将倾而捶胸顿足、绞尽脑汁的诸位马颖怡们,你们才不是孟子,也不是李斯,你们充其量只不过是那个葬送了赵国、完了又被秦国所灭的奸臣郭开罢了。你们,还有你们现在拼了命也想要维护的那个在美高华集团,你们的认知配得上你们现在以及将来所要承受的苦难。

美国的高华们总觉得自己是李斯

但他们撑死了也就是郭开而已

留美精英回来了,在华殖人出去了。外面的凤凰飞回来饮醴泉了,家里的林鸱润出去追腐鼠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极好的。东方的红太阳升起来了,西方的灯塔便失去了意义。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太阳和灯塔,二者之间究竟应该选谁,真正的精英应当心里有数。放着太阳的辉光不去沐浴,却偏偏要扑向灯塔里的邪火,这样的人绝不会是什么胸怀宏图大业的有志之士,而不过是只顾一己之私的蚊虫鼠蚁罢了。

0 阅读:25

孤烟暮蝉

简介:观察世界,大国崛起之际;反省自身,小国博弈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