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作为一种可食用的野生植物,早就存在并被我国先民所发现、利用,但在命名上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尔雅》《说文》以及儒家九大经典中均无茶字,但有槚字和荼字。陆羽的《茶经》说,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有学者考证认为,茶字的前身为荼字,荼字则源于《尔雅·释木》对槚的解释:“槚,苦荼。”槚为茶树,木本;荼为苦菜,草本。《尔雅》的意思是,槚树的叶子苦涩如荼。东晋训诂学家郭璞作注说:“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就是说,茶字是在对槚字解释的基础上,由荼字演变而来。此后,荼字与茶字曾有过一段混用时期,到唐代方始专称为茶。那么,苏东坡的字谜将茶字拆解为人间草木,不仅颇合天人合一之道,而且契合茶之命名及其演变轨迹:由借用草本到回归木本,草本与木本兼而得之。
唐代文学家曹邺,友人从剑南给他寄来名茶“九华英”。打开时,月牙初上,他不忍独享,竟在半夜里把僧友喊来,对月品茶,吟诗称颂“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其实,在文人雅士的生活圈内,喝茶不光是为了解渴,也并非追求兴奋,而是濡养心神,浸润心境,是灵修,是洗礼,是一种精神享受,所以要撮口而呷,吮吸而抿,细细地品咂,静静地回味,方能洗尽尘心,沉醉烟霞。
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涉及饮茶的名篇佳句很多。唐代卢仝的七碗茶诗,被誉为千古绝唱:“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有个成语叫“茶饭不思”,意思是说,一个人焦虑不安,连喝茶吃饭的心情都没有了。可见茶与饭同等重要。百姓将茶列为“开门七件事”,视为生活必需品。茶在我国以及全世界都是一种独具魅力的饮品,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关于茶的起源与发展,茶的品种与特性,茶的培植与采摘,茶的加工与炮制,茶的传播与演变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艺术等,均有专门著述予以考证和阐发。这里无须赘述,今日只是淡淡地说说与茶字相关的趣闻雅事,或可称作“人间茶话”。
本文来源:《光明日报》(作者王兆贵),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