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里,酒是再常见不过的东西。无论是亲朋好友欢聚一堂,还是商务应酬的场合,酒总是餐桌上的常客。它既能为欢乐的氛围添彩,也能在某些时刻成为人们排解压力的寄托。但酒这个看似寻常的饮品,背后却隐藏着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秘密。今天,咱们就来深入探寻一下喝酒的那些事儿,看看酒量到底能不能练出来,喝酒脸红的人患癌风险究竟是高是低,也给大家讲讲 60 岁许大伯的真实经历,让大家对酒有更清晰的认识。
许大伯的悲剧:轻信 “喝酒长寿论”,换来双重癌症许大伯的生活原本平静而幸福,家庭和睦,儿女孝顺,临近退休的他,生活里没有什么大的烦恼。唯一的爱好,就是闲暇时小酌几杯,这个爱好伴随他多年,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家人深知许大伯年事渐高,身体不比从前,每次看到他端起酒杯,总是忍不住再三劝说。许大伯也清楚家人是为他好,尝试过几次戒酒,可每次都在酒的诱惑下败下阵来。有一次,许大伯和几个酒友相聚。酒过三巡,大家开始聊起养生的话题。其中一个酒友信誓旦旦地说:“你们知道吗?想要活到 90 岁,喝酒比运动更管用!我最近看了不少研究,都说适量饮酒对身体好处可大了。” 许大伯一听,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一直以来,他都对喝酒这件事心存愧疚,觉得对不起家人的关心,这下可算是找到了 “理论依据”。回到家后,许大伯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不再偷偷摸摸地喝酒,而是理直气壮地拿起酒杯,一天三顿,顿顿不落。家人见状,纷纷劝阻,可许大伯根本听不进去,还把从酒友那里听来的话重复给家人听,试图说服他们。日子一天天过去,许大伯沉浸在喝酒的 “快乐” 中,丝毫没有察觉到身体正在发生变化。直到有一天,他在照镜子时,突然发现脖子上长出了一个拇指大小的包块。一开始,他并没有太在意,心想可能是上火了,过几天就会消下去。可让他没想到的是,一两个月过去了,包块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大。
许大伯这下慌了神,赶忙去医院检查。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后,医生的话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他的心上 —— 他被确诊为食道癌和下咽癌,而且肿瘤已经扩散到了晚期。医生严肃地告诉他,病因和他长期酗酒有着极大的关系。许大伯怎么也想不明白,不是说喝酒比运动还好吗?为什么自己却患上了两种癌症?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和几乎渺茫的治愈希望,许大伯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自责之中。适度喝酒或比运动更能长寿,可信吗?酒,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酒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从古至今,人们对于酒的看法就各不相同。有人觉得酒是养生的佳品,适量饮用对身体有益;也有人认为酒是穿肠毒药,百害而无一利。还有一种说法流传甚广,那就是适量喝酒或许有益长寿,可这到底是真还是假呢?早在 2003 年,美国加州大学神经学家卡瓦斯(Claudia Kawas)就展开了一项长达 15 年的研究。她带领团队调查了 1700 名 90 岁以上老人的相关数据,经过一番统计分析后发现,每天饮用两杯红酒或者啤酒的老人,早死风险降低了 18%;而每天坚持运动 15 - 45 分钟的老人,早死风险降低了 11%。从这个数据来看,似乎真的验证了喝酒比运动对降低死亡风险更有益。
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研究者卡瓦斯在后来的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年会上公开表示,虽然她个人相信适度饮酒对长寿有益,可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却很难给出合理的解释。而且在她的研究中还发现,除了饮酒和运动,包括体重在内的其他因素,对降低死亡风险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综合来看,这项研究的结论实在难以让人完全信服,在医学界也没能得到广泛的认可。无独有偶,美国知名杂志《时代周刊》也曾发表过一篇关于饮酒与健康的文章。文章中提到了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心理学家查理斯豪里翰的一项研究。他对 1824 名 55 - 65 岁的老人进行了长达 20 年的观察随访,最终得出结论:喝酒的人比少喝酒、不喝酒的人死亡率更低。然而,从医学的严谨性角度出发,这项研究属于观察性研究,缺乏足够的权威性。更关键的是,有研究表明,亚洲人普遍存在乙醇脱氢酶失活的现象,这就导致酒精对亚洲人的伤害要高于欧洲人。如此一来,查理斯豪里翰的研究成果在应用到亚洲人群时,其可信度就大打折扣了。综合上面两项研究,它们的成果都不足以证实喝酒对人体有益,更无法证明喝酒能帮助人们长寿。相反,医学界有大量实打实的研究表明,饮酒对身体的伤害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喝酒的危害,远比想象中严重世界卫生组织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早已将酒列为 1 类致癌物,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有着充分的科学依据。《柳叶刀肿瘤学》期刊上曾发表过一项由世界卫生组织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完成的建模研究。研究数据显示,2020 年,全球有 74 万新发癌症病例和饮酒有关,而中国在这方面的数据更是触目惊心,占了 28 万例。具体到中国饮酒相关的癌症新发病例,食管癌有 18.97 万例,肝癌 15.47 万例,乳腺癌 9.83 万例,结肠癌 9.15 万例,唇和口腔癌 7.49 万例,直肠癌 6.51 万例,咽癌 3.94 万例,喉癌 2.76 万例。中国不仅是饮酒相关癌症新发病例数居高不下,在全球饮酒致死数量方面,也位居榜首,每天饮酒死亡病例高达 70.9 万。这一串串冰冷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无数家庭的悲痛。饮酒给人带来的危害,远不止癌症和死亡风险这么简单。酒精进入人体后,就像一个破坏力极强的 “捣乱分子”,在身体里肆意妄为。
它和代谢物乙醛会像一把把锋利的小刀,刺激和损害我们的脏器。心脏、肝脏、胰腺和胃等这些重要脏器,都难以幸免。长期饮酒,很容易引发胃溃疡、胰腺炎、心脏病、肝脏疾病等各种健康问题。就拿胃溃疡来说,酒精会刺激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导致胃酸对胃黏膜的侵蚀加剧,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胃溃疡。患者常常会感到胃部疼痛、食欲不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酒精还会对血管 “下手”,它会刺激、损害血管壁,让血管变得不再那么有弹性,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一旦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严重程度,高血压、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就会接踵而至。想象一下,血管就像一条条高速公路,正常情况下,血液在里面畅通无阻地流动。可当酒精和它的代谢物对血管造成损害后,血管壁就会变得凹凸不平,血液中的杂质就容易在这些地方堆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甚至堵塞,这时候,高血压、中风等疾病就会找上门来。在癌症方面,《The Lancet Oncology》发布的一项全球癌症负担报告明确指出,饮酒会带来舌癌、口腔癌、食管癌、结肠癌、直肠癌、肝癌、乳腺癌、喉癌等多种癌症风险。每一种癌症,对于患者来说,都是一场噩梦。以肝癌为例,长期饮酒会导致肝脏负担过重,肝细胞受损,进而引发肝脏炎症、纤维化,最终可能发展成肝癌。
酒精对神经系统的刺激和损害也不容小觑。在代谢过程中,神经系统还会受到乙醛的毒害。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酒精性中毒,增加患痴呆的风险。而且,酒精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还会延伸到心理健康方面,可能会增加抑郁、焦虑等情绪性问题。有调查发现,在慢性酒精中毒患者中,自杀率高达 6 - 20%。这意味着,每 100 个慢性酒精中毒患者中,就有 6 - 20 个人可能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多么可怕的数字。长期饮酒还可能对生殖系统造成损害,导致性功能障碍。对于男性来说,可能会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等问题;对于女性来说,可能会影响月经周期,甚至导致不孕不育。饮酒的这 3 个误区,你踩中几个?酒在中国的普及程度极高,喝酒的人更是数不胜数。然而,大众对酒的认知却存在很多误区。下面这 3 个常见的说法,看看你是不是也曾经深信不疑。
误区一:酒量能练出来吗?很多人都觉得,酒量就像肌肉一样,通过后天的训练可以不断提高。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酒精,主要成分是乙醇。当我们喝酒后,乙醇进入人体,在乙醇脱氢酶(主要)和细胞色素 P450 2E1 酶(次要)的作用下,会代谢成乙醛。然后,乙醛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进一步代谢成乙酸,最终排出体外。而酒精的代谢速度,主要是由这几种酶的活性决定的。关键的是,酶的活性是由基因决定的。也就是说,人的酒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后天的训练对酒量的提升影响其实并不大。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刚开始喝酒的时候,喝一点就醉,可喝了一段时间后,好像能喝更多了。这其实并不是酒量真的提高了,而是身体对酒精产生了一定的耐受性,但这并不代表酒精对身体的伤害就减少了。
误区二:混搭饮料不易醉?在酒吧或者聚会上,经常能看到有人喝酒的时候,会加入可乐、雪碧、茶等各种饮料,甚至还会把不同种类的酒混合在一起喝。他们觉得这样做可以让酒的口感更好,还不容易醉。可实际上,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让人不易醉,反而更容易醉人,对身体的危害也更大。饮料大多是工业制品,和酒精一起喝,会对肠胃产生加倍的刺激。就拿碳酸类饮料来说,它们在肠胃里会释放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就像一个个小 “助推器”,会加速酒精进入肠胃,让酒精更快地被身体吸收,从而增加对身体的危害。而且,饮料稀释了酒精,会给人一种在喝饮料的错觉,让人不知不觉就喝多了。等察觉到醉意的时候,往往已经摄入了过量的酒精。误区三:喝酒脸红的人酒量大?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人,一喝酒脸就红通通的,就像熟透的苹果。很多人会觉得,这些人喝酒脸红,说明他们酒量好。可实际上,喝酒脸红并不是酒量好的表现,而是 “中毒” 的信号,和酒量没有任何关系。
前面提到,乙醇进入人体后,要代谢成乙醛,再代谢成乙酸,才能排出体外。但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体内的乙醛脱氢酶会失活,导致乙醛的代谢速度跟不上生成速度。这样一来,乙醛就会在体内堆积,浓度升高。乙醛可是个 “厉害角色”,它会刺激人体的循环系统,让血管扩张,所以人的脸就会变红,心跳也会加快,有的人甚至会全身通红。这其实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警告,告诉我们酒精已经对身体造成了伤害。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酒桌文化更是丰富多彩。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酒精对人体的危害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实在无法做到戒酒,不妨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男性每日饮酒不超过 25 克,女性每日饮酒不超过 15 克。毕竟,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让一时的口腹之欲,毁掉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生活。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