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胡又说|写作《我从黄河来》

小枫侃世界 2024-06-09 20:14:52

编者按:热烈祝贺胡说胡又说老师合著的《我从黄河来》在北京发布。该书是商界精英屈启晓老先生征战商海的回忆录,其中有故事,有细节,有感受,有领悟。再加上胡老师大气磅礴的文字,博古论今的笔墨。使该书成为可讲可听,可阅读,可欣赏,可领悟的难得的佳作。

写作《我从黄河来》

“胡说胡又说”之赘言

但凡中外的岀版物著作都有前言,跋,序言之类的话缀。冲击眼球的首页必让文字大咖,或让有影响力的人物级捉笔。必是提振著作灵魂的文字了。作为书的编写人,本人至多是个文学小开,也不是什么作协会员,算是混迹在文字江湖的文学流浪狗。所以本书的前章,留给本书的编写人也该说几句多余的话,不敢碰序,如是说赘言。

本书是屈启晓老先生的回忆录。不过先声明,赘文之前,回忆录还没有正式开工。店面未开张之前先吆喝一下。

回忆录的写作可采用多种文体,可用文学化的小说,报告文学等,也可以平铺直叙不加润饰的记录成文。回忆录是普通人都可以玩的活儿,有点儿文字基础,把一生所作的罗列成流水账可以。但平凡的故事跳出点儿感染人的思想,迸溅岀灵魂火花得需精神石磨才成。

本人读书不多,中外印象中的自画像作品有法国伟大的哲学家卢梭,他写的《忏悔录》就是自己半个世纪的人生回忆。至今亮晒在世界文学橱窗里,无人企及。他以丑闻式的自扒,用生动细腻的笔触,近乎自然的还原,写实了内心的脉动和丑陋。“卢梭之所以是卢梭”。这类开涮自己,自我解剖式的文学自传空前绝后。

还有一部以真实人物为原形的影视作品,也堪为自传回忆录的典范。就是上世纪末日本的长篇电视剧《阿信》,把一个普通的事业性妇女,从童年写到老年,跨度有70年左右。一个人史诗级的记录,一个社会因子的变迁,也让我们不仅看到一个人戏剧化的成长,享受了悲欢聚散的生动故事,同时也从侧面描绘出日本的历史阶段,切岀了时代的横断面,领略日本社会波澜壮阔的变迁。传递岀向上与努力的价值观不言而喻。这个阿信还真的影响了日本的一代人。

屈启晓,1945年生人,今年80虚岁。汉族文化讲虚岁,是把娘胎里生命发育那一段也算起来。符合生命天理。一般情况下,人在4、5岁上便有了记忆。婴儿期为什么不让有记忆储存,这是造物主的问题了。5岁上有记忆到80岁,历数75年,是地球上纪元年四分之三个世纪。75个四季轮回,沧海桑田。生命短暂,又是漫长的岁月。

人到花甲之年,行伍的卸甲归田,打工的退休还乡。颐养天年,天经地义。人到七十古来稀,怀抱儿孙享清福。可屈启晓先生属另类。耋耄之年仍在折腾。

三国时期的枭雄曹操写了几句老年励志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至今流传千古。写本诗,那时候他年纪约60岁上下。65岁上曹公便驾鹤西游了。

屈启晓如今到了80岁上,仍旧盔甲不卸,横刀立马,在商场上驰骋。

屈启晓先生是“黄河酒店管理(投资)集团”的董事长,卓有成就的企业家。他文武兼备,是中国作协会员,诗人,还在书法艺术上造诣高深。他多姿多彩的人生,本就是一篇鲜活的文学故事。

可能老先生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老了,就冒岀了写回忆录的想法。人都是这样子,憨头憨脑一直瞄准未来冲锋时,没有多的时间回顾过去。戏剧《智取威虎山》上有句台词瑯瑯上口,“8年了,别提他了”。屈老先生来了冲动,80年了,想提一提自己的历史了。

本人与屈老先生认识不过6年。我们相差有十余岁。最初是以仰望的小角色走到屈启晓面前,饭场交集,美酒作媒,应是前世的因缘。很快彼此走进了心里,成了忘年好友。

我本人是以‘胡说胡又说”的诨名进入互联网江湖的。原在省公安厅就职,60岁上退休。折腾的脚步没停,心上有不甘,也不想吃饱喝足精神振奋的等死。所以回到童年的初心,拾起了网络码字的闲活。苍天不负苦心僧,坚持了八九年,竟然撑岀了一小片天空。这多年在自媒体平台创作了近800余篇快餐式散文,游记,诗词等作品,总计两百多万字,读者面播及海内外,总阅读量有四千万之多。

与屈启晓老先生有知遇之恩。人这一辈子真的很怪,体力能力精力功力之和,就是人的命运。但遇到谁十分的重要。对的时间认识了屈启晓先生。人此生可以真实的面对崇拜偶像。真的十分幸运。老大哥的为人处世,行事风格,滴滴点点浸入心头。屈老先生对本人一贯的鼓励支持自然不在话下。

早一年时,屈总就和我说,想写个回忆录,你帮助弄吧。我听了以为是玩笑话。只是以为老哥抬举我而已。现在穿体面衣裳的人很多,尤其风光一生名利双收的,都想弄本书,比画个文化结晶自己写个供后人瞻仰的墓志铭。屈启晓不同,他一生做过许多事,是个真正活的有含金量的人。赚钱是衡量一个男人本事的尺码,但不是唯一的尺度。屈启晓做人的格局,超乎他企业家操心的范围。但这里用的文字,不想炫乎他的道德,也不想渲染老哥的家国情怀。他是个一生始终接地气的普通人。悲喜人生自知。回忆录的初衷也是将一生走过的路客观定格在纸上,写给后人,留给历史。

潜意识之中还有另一重兴奋。那就是屈启晓先生是山西万荣县人。万荣是地处太行山之右,黄河东岸之山西的一块文化瑰宝。

万荣县瑰宝是什么,许多人还真说不清。有人说万荣笑话。有人说万荣地面有历史沉淀的好货。专门去过一趟万荣县。

万荣县有几处独特绝版的风景名胜,如城里那座古建精品,灵巧极致的“飞云楼”,堪称华夏木质结构的珍奇孤品。还有黄河岸边的古楼,当年雄才大略显赫一世的汉武帝写下《秋风辞》的地方。万荣还有晋商发迹的又一版本,李家大院。此外矗立着河东运城盆地一孤峰的‘孤山”。

屈启晓先生浓缩了万荣精神。万荣人真正的知名度是软风景。有悠久的笑话基因享誉河东。各类民间的笑话故事五花八门。所以有玩笑自嘘万荣为三晋文化的核心枢纽,万荣当然是文化的主城区。如北京的交通环路一样波浪式幅射四方。运城市算二环近郊,省城太原算七环或八环。古来就有人将万荣精神,概括为一股“争气”,是镇气,砧气,正气,都抽象的不确实。前两年,本人曾写过一篇屈启晓的短文。也企图通过屈老哥的奋斗历程,捕捉到万荣人骨子里共同具有的“争气”。所谓争气,说一根筋偏执狂有点儿贬,说正气真气等攀不了高大上。后来就通俗地解释为“我能行”的万荣性格。万荣人敢于自剖自嘲,永不言输的劲儿真的是独特的文化风景。

万荣县在山西省的空间座标无比的显赫。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汾河也是三晋儿女的母亲河,贯穿山西南北,在万荣县汇入黄河。万荣县独享了两条称之妈妈的温暖河流拥抱,得到得天独厚的乳汁营养。所以万荣人应该和别人不一样。

有史以来两千多年的变迁,万荣赖以生存的大片土地在晋水汾河之南,所以秦汉设郡县时起初为汾阴县,隋朝短暂称宝鼎县,之后又改为万泉县,荣河县。直至现代版的万荣。

河东运城是华夏民族的摇篮,挖不尽的沧海桑田故事,万荣人盛产幽默,屈启晓先生栉风沐雨,跨越了多半个世纪,本身就有唠不完的话儿。

说别人阅遍人生,纵横四海,尝尽人生百般滋味,文学的艺术成份多些。我了解的屈启晓,整篇人生的内容就是折腾的经历。因为毕生在挖一口深井,从没离开过饭店行业。按他自己的描述是毕生“店小二”的奋斗史。白手起家,折腾岀产业资本数十亿的商业小帝国。屈启晓的视野非一般浑身金粉气的商人可比。他还文气逼人,入了作家,诗人之列,任意挥毫的书法艺术更是造诣不凡。之所以如此的广大开阔,除了一生不间断的学习内修,他走到了这个星球许多的地方,包括几大洲,甚至冒险去踏勘地球的南北极。看过大世界和不岀门养在井里的人,格局绝不一样。

因为生长在黄河岸边。屈启晓那是骨血里的黄河情结。连平时一说到黄河二字,他眼睛里仿佛有泪光闪烁。就象大诗人艾青写的,为什么总想流泪,因为对家乡爱的太深。他一手培养起来的商业集团称之黄河集团,集团最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是黄河面道,黄河名优土特品牌馆。三句话不离本色,黄河,黄河。墙上的书画,笔下的文墨,无不跳动着黄河的浪花。

所以写一本自己的回忆录,屈老先生召集了省城的几位好友,酒桌上问贤智慧大v,这书名怎么定。一众友人已是阅读过屈总多年的,自然心照不宣,英雄所见略同了。离开黄河不行。《我从黄河走来》就成了回忆录的书名和基调。

屈总有想法在2024年的6月初,举办一场大型感恩会。当然这其中有私秘内容。

屈老先生80虚岁了,依然背着行囊,每天都在出发。比鸡起的早,比狗睡的晚。每天傍晚无论工作的多晚,他还要完成必要的健康作业,雷打不动的走一万步。一年四季不到五点钟,趴在灯光下读书,站在书案前挥笔练字。

由于长期的伏案充电,过度消费眼睛,他的一只眼睛近乎失明,患上了黄斑病。在京城看了最好的眼科医生,也是回春无力。

老是无法抗拒的自然力量。屈老不服气不行,毕竟80岁了。驾驭“黄河饭店集团”已是整35年了,目前已把船长的舵把子交给了儿子屈文玉。

“35.80”,就算屈老先生的夙愿了。数字代表什么?

企业上世纪起步,发展到今天的隆盛规模,已有35年了。企业从黄河岸边的小屈村启航,走到运城,走到省城,又走出娘子关,挺进到京都,又挥师南下海南三亚。中国的企业均寿不过3年,黄河集团能走到今天,大踏步的向百年企业挺进。太不容易了。搞企业的都明白,做的大做的强不算什么。若干多的名企昙花一现,流星一样消逝了。活的长久,基业长青才是企业家的真功夫。我们外行人也知道,活过了35年的企业已是凤毛麟角。黄河集团不需吹牛。

一个土生土长的黄河边的后生,中年45岁起步,成为叱咜风云的商场领军人物。熬不住的时间,扛不住的岁月,毫不留情将他送到耋耄80岁的老年行列。

“35.80”之际,不感慨不行。屈总有想法,他的孩子们也积极商议撺掇,想在企业35年纪念与他的80寿诞之际,拟在黄河集团的京城酒店举行一场大型感恩活动。

来一场仪式感隆重的庆祝活动,黄河集团和屈总也想借此机会,把几十年来帮助过企业发展的老朋友们聚集一起,济济一堂,拳拳报恩之心举办一场答谢会。

答谢会要充分展示黄河集团的企业文化。屈总以书法艺术的工具抒怀,回顾这一批黄河人报效家国之情,深值于企业的文化魂。

其中有一项文化型内容,就是屈老先生想把一生踩下来的脚印做一次回顾,写一本纪实自己历史的回忆录。以在“35.80”感恩会之时以文化礼品馈赠亲朋好友。

写一本回忆录谈何容易。关健是没有了时间。本年度6月初就举办感恩活动,3月初,屈总找到我说了想法。拢共还有两个多月,屈总要把执笔的差事交给我。我也明白,在高手如林的文学江湖,屈总让我这个文化浪人办这事儿,要我“胡说胡又说”,是他的友情感觉。要码出十余万的回忆文字,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谁也拗不过万荣人。屈爷的性格从来是唾到地上成钉子。我只能苦笑了,对屈爷说,弄吧,反正砸了锅我也不怕烂了手。

屈总本身就长着一双起了茧子的文学手。几十年他为黄河集团的发展呕心沥血,倾其所有。但他初心不泯。少年时就做过文学梦。读书是他一生的所爱。他还真是奇人,万荣精神大发扬。除了收获了商业满仓,还岀版了许多本诗集,游记等作品。本来自己可以捉笔办成的事,由于他眼睛已不给力,所以找我做一根拐杖。回忆录的整体架构和故事由他口述,我来整理润色。

领了任务的第二天,随屈总回了一趟黄河岸边的故乡。跟随他重温家乡的气息,踩过了童年的脚印。站在汉武帝当年赋辞的秋风楼下,远望黄河与汾河交汇的苍茫天色,真是百感交集。空间感是十分奇妙的智慧来源,我很信这个邪。随行的几位行业大咖感慨,难怪屈启晓人生成就圆满,沾的是宇宙的仙风道水。我心里却别岀心裁,唉,有福之人两腿毛,无福之人毛两腿。风水自作,人生由己。所谓成功的人,哪个不是伤痕累累。

时间的确太紧张了。萝卜快了不洗泥。反正文字这个东西,包装的衣服再好看也所谓,屈启晓先生有的是思想的含金量,沉淀给时间的是经历,是历史。

明天就正式开工。

(长篇纪实文学《我从黄河来》业已在2024年5月,由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

胡说胡又说.2024.3.6

△请点击视频观看(“老冯看山西”2023年发布的内容在今日头条103次上了热榜)

0 阅读:0

小枫侃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