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末期,瑞典是欧洲其中一个最强盛的国家。其领土广泛,包含了现今的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以及德国的北部地区和现在的俄罗斯圣彼得堡地区。波罗的海几乎变成了瑞典的一个内部海域。
瑞典其实算是俄罗斯的祖上,俄罗斯的诞生,就与北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诺斯人的真实来历诺斯人最早出现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包括现在的丹麦、挪威和瑞典。他们的社会结构主要是由一群以家族为单位的部落组成,生活在苛刻而资源稀缺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促使诺斯人成为了卓越的航海者和勇敢的探险者。他们建造的长船以优良的航海性能与卓绝的速度而闻名,成为了他们探险和征服的重要工具。
诺斯人拥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体系,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诸神、英雄与世界末日的传说。奥丁、索尔和弗雷亚是他们崇拜的主要神祇,而《尼贝龙根之歌》和《埃达》则是他们神话的重要文献来源。同时诺斯人还是出色的工艺师和商人,他们的铁器、珠宝和木雕艺术品在当时极为珍贵。
8世纪到11世纪间,诺斯人的活动几乎遍及整个旧世界。他们不仅在欧洲各地进行掠夺、贸易,甚至还到达了北美洲。他们在英格兰、法兰西和意大利的侵略。诺斯人是北欧最早的原住民,在当时他们也被称为维京人。这些出走的维京人,除了将大量劫掠而来的财宝运送回北欧之外,还建立起大量拥有北欧血统的国家。
维京人建立北欧国家在被称为维京时代的几个世纪中,瑞典的维京人开始向东发展,渡过波罗的海,而后深入今日俄罗斯西部,甚至远至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在东行的过程中,沿河建立了贸易站和据点,其中最为人知的是,他们建立的贸易网络沿线诸多城市,如今已成为俄罗斯的主要城市,包括诺夫哥罗德。
据古代文献记载,这些北方来客不仅带来了纺织品、珠宝、武器等商品,也带来了先进的航海和管理技术,从而在俄罗斯的土地上,催生了一系列的城邦和贸易中心,为该地区的政治集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根据《初版年代记》记载,一部分维京人被东斯拉夫人邀请入主,以协助当地建立秩序,抗击其他部落和外来侵扰。
维京人领导东斯拉夫人扩张版图,最终建立起了诺夫哥罗德公国。维京人留里克去世后,他指定了另一位具有北欧血统的瓦良格人奥列格接替他的职位。奥列格成功地继续引领斯拉夫人拓展领土,并创建了规模更大的基辅罗斯公国。
出于对留里克的敬重,奥列格去世后,把领导职位传给了留里克的儿子伊戈尔,从此伊戈尔及其后裔统治的政权被誉为“留里克王朝”。到了1547年,留里克王朝的直系后裔伊凡四世在莫斯科举行了加冕仪式,成为了全俄罗斯的沙皇。伊凡四世建立的这个国家,便是现今的俄罗斯。
瑞典为何衰败?瑞典的黄金时代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当时瑞典成功地成为欧洲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超级大国。在古斯塔夫·阿道夫国王的领导下,瑞典军队在三十年战争中大放异彩,对欧洲的军事和政治版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斯塔夫·阿道夫优秀的军事指挥和改革,使得瑞典军队变得战斗力极强,他们采用的线列战术和火力运用在当时被认为是革命性的。
而此时的俄国,只是一个东欧平原上庞大且落后的原始国家。17世纪初,瑞典作为北欧的强国,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外交手段,成为了波罗的海地区的霸主。然而,随着俄国沙皇彼得大帝的崛起,俄罗斯开始有意向欧洲扩张,尤其是渴望获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以结束长期的海上封锁状态,这直接威胁到了瑞典的利益。
在彼得大帝的领导下,俄国开始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并积极筹备扩张。彼得大帝清楚,只有通过军事手段打破对俄国的海上封锁,俄罗斯才能迈向成为一个欧洲的大国。而处于波罗的海霸主地位的瑞典,则是他必须要击败的对手。
不过在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的领导下,瑞典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和坚固的城堡,准备捍卫其霸主地位。
1700年,俄罗斯联合波兰-立陶宛和丹麦-挪威三国联盟对瑞典发起了战争,战争初期,查理十二世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连续击败了三国联盟的军队,其中他在纳尔瓦的战斗中对俄军的惨重打击尤其出名。然而,彼得大帝并未因此气馁。在遭遇初步挫折后,他重新整顿军队,改革军制,并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转而消耗瑞典力量的策略。在长达二十年的战争中,俄罗斯逐步占据了主动,尤其是在1709年的波尔塔瓦战役中彻底击败了查理十二世的军队。
北方战争最终以俄国的胜利而告终。瑞典不仅失去了大量领土,包括波罗的海沿岸的重要领地,也丧失了在北欧的霸主地位,沦为一个次要的欧洲国家。相反,俄国却以战争胜利者的姿态,成功获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这不仅结束了长期的海上封锁,更是奠定了俄国作为欧洲大国的地位。彼得大帝之后在胜利的土地上建立了圣彼得堡,这座城市不仅成为俄国的新首都,也是彼得大帝现代化改革的象征。
加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瑞典国内的贵族权力逐渐增强,政治决策过程中的权力斗争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效率和决策能力。贵族们更关注自己的利益而非国家的长远发展,导致了国家政策的短视和不连贯性。
瑞典的芬兰又被俄国占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芬兰不仅仅是瑞典的一个省份,它更是瑞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瑞典共同分享着辉煌与荣耀,也同样承受着战火与苦难。而当芬兰在1809年被迫割让给沙俄,结束了将近六百年的瑞典统治,这无疑是对瑞典一个巨大的打击。不过在俄国解体的时候,芬兰火速通过了独立宣言,成为了新生的苏联西北方向的一个独立国家。
1939年8月,德国和苏联签订了著名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世界被其暗藏的秘密协议震惊,该协议划分了东欧的势力范围。根据这一协议,苏联认为它有权利确保波罗的海地区的安全,芬兰就处于这一战略区域。
对苏联而言,尤其是对其帝国主义目标和对抗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战略考量而言,控制芬兰成为必要之举。于是苏联便向芬兰提出了领土交换的要求,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获得对芬兰的部分控制权以保障列宁格勒的安全。然而,这一要求遭到了芬兰的坚决拒绝。
芬兰的拒绝让苏联陷入愤怒,随后苏联利用造假的边境事件作为借口。于1939年11月30日对芬兰发动了侵略,冬季战争随之爆发。苏联动用了大量军队,数量和装备都远超芬兰。按理说,这样的战争应该很快就以弱小国家的失败而告终,但事实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芬兰军队的顽强抵抗令苏联措手不及。在这场战争中,芬兰军队凭借对地理环境的深刻理解,运用游击战术,有效地消耗了苏联军队的人力物力。芬兰的“白色死神”——狙击手西蒙·哈耶,成为了这场战争中的传奇人物。仅一人,他就击杀了多达500名苏联士兵,极大地打击了苏联军队的士气。
然而,尽管芬兰军队英勇抵抗,但在苏联的压倒性军力下,芬兰的军事和物资资源逐渐耗尽。1940年3月,芬兰被迫与苏联签订了《莫斯科和平条约》。芬兰割让了卡累利阿地区的大片土地给苏联,并租借了汉科半岛给苏联,但保持了国家的独立性和主权。
瑞典携手芬兰加入北约北约,一个成立于1949年的军事同盟,目的在于实现成员国间的共同防御,以反对外来的侵略或威胁。数十年来,这个由最初的12个成员国发展到现在30个成员国的组织,一直是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进入21世纪,世界格局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2022年,欧洲乃至全球的安全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瑞典和芬兰这两个长期保持非军事化政策的国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安全战略。多年来,它们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北约的会议和联合军演,但随着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仅仅作为旁观者已经不足以保证自身的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