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首《忆王孙》是著名的南宋词作家姜夔(白石)的一首作品,这首词之下还有一个小序:鄱阳彭氏小楼作。鄱阳,是地名,在今天的江西省境内,是姜夔的故乡。而彭氏,是宋代鄱阳著名的名门望族,宋神宗时一度官至宝文阁直学士,一时显赫无比。这一年秋天,姜夔来到彭氏小楼之上,登高怀远,自伤漂泊零落,于是写下了这首小词。
这首词仅有三十一字,却写得十分生动,让人读完大有共鸣之感,这是姜夔的功力使然。南宋之后的词人,学白石者甚多,有“远祧清真,近师白石”的说法,可见其影响力之广。
忆王孙
姜夔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小注:绸缪[chóu móu],缠绵,连绵不断,情意殷切等意。
首句写景,“冷红叶叶下塘秋”,点名时节。冷红,泛指枫叶,秋天枫叶绯红,远远看来,在秋风中一叶叶的向池塘飘去,这种肃杀之感,一下便烘托了出来。以“冷”字来形容凋落的枫叶,十分凄凉,古人经常有悲时伤秋之感,这很正常,正所谓“一叶落而知秋”。
姜夔写词,似乎十分喜欢用“冷”这个字,他的很多词作中都使用了这个字。比如说,在《扬州慢》中有“波心荡,冷月无声”之句;在《念奴娇》中有“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之句;在《踏莎行》中有“淮南皓月冷千山”之句。皆以“冷”字形容,大有悲身世凄凉之感。此处亦同。
次句“长与行云共一舟”,写得十分新颖。姜夔这里有一个十分清新的比喻,即将“行云”比作自己的身世,不仅恰当,而且不落俗套。要知道,姜夔一生飘零辗转,未尝在一处宁居,正所谓“行云徘徊,游鱼失浪”。浪迹江湖的人,舟行到哪里,天上的白云似乎就跟到哪里,正是“共一舟”。创意出奇,“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下一句紧承上意,“零落江南不自由”,点名地点。同样是说自己身不由已,姜夔一生不仕,零落江湖,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为生计所迫,只能寄居人下,或处处辗转,怎能有长久的安身之地?只“不自由”三个字,便将那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辛酸表现了出来,浅淡之中蕴含无限深情。
结尾写情,“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孤独的游子,总是在落寞的时候,想起自己的亲人和恋人,所以这两句,也写得情意绵绵,读完令人感动,更加突出了相思之苦和良夜孤寂之情。
姜夔的羁旅漂泊之词,很具有自己的特色,他不注重对于旅途的具体描写,而是通过营造一种孤寂、感伤的气氛,调动读者的情绪,正如这首三十一字的小词一样,显得含蓄而又动人,别有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