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位家长带着孩子忧心忡忡地找到我。孩子都 7 岁了,还经常尿床,家长尝试了各种方法,打骂、限制睡前饮水,可都不见效。孩子因为尿床,在学校也变得内向、自卑,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家长无奈之下,只能来寻求医生的帮助。今天,就和大家讲讲儿童尿床这个事儿,要是超过一定年龄还尿床,可得查查隐性病因。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尿床是常见现象。通常,孩子 2 岁左右开始逐渐控制排尿,到 5 岁时,大部分孩子能较好控制夜间排尿。可要是 5 岁后,孩子还频繁尿床,每周超过两次,且持续 3 个月以上,这就可能不是正常现象了,需要引起重视。数据显示,10 岁以下儿童中,约 5% - 10% 受遗尿症影响,其中 2% - 3% 甚至持续到青春期后或成年。男孩比女孩更易受影响。
为啥 5 岁后还尿床就得重视呢?因为 5 岁时,孩子神经系统和泌尿系统发育已相对完善,基本能自主控制排尿。若还频繁尿床,可能存在潜在问题。下面来看看可能的隐性病因。
神经系统发育迟缓:排尿受神经系统控制,若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慢,对膀胱控制能力不足,就易尿床。比如,脊髓神经发育异常,可能影响膀胱与大脑间 “信号传递”,导致膀胱不能正常接收大脑排尿指令,孩子便在睡梦中不自主排尿。这种情况需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如腰骶部磁共振成像(MRI),查看脊髓有无病变,确定是否因神经系统问题导致尿床。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统出问题,也会引发尿床。像尿路感染,炎症刺激膀胱黏膜,使膀胱敏感性增加,孩子稍有尿意就憋不住。膀胱炎、尿道炎是常见病因。还有膀胱容量小,正常膀胱能储存一定尿液,可有些孩子膀胱发育不良,容量小于同龄人,储存尿液能力弱,容易尿床。另外,先天性尿路畸形,如输尿管异位开口、尿道下裂等,影响尿液正常排泄,也会导致尿床。怀疑泌尿系统疾病,需做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尿常规能检测有无感染、血尿等异常,超声可查看泌尿系统结构是否正常。内分泌异常:人体内分泌系统对排尿有调节作用。抗利尿激素在夜间分泌不足,是常见内分泌问题。正常情况下,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使尿液生成减少。可部分孩子分泌不足,夜间产生尿液过多,超过膀胱储存能力,就尿床了。此外,糖尿病、尿崩症等内分泌疾病,也会引起多尿,导致尿床。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肾脏过滤出大量尿液;尿崩症患者肾脏对水分重吸收功能障碍,尿液增多。要排查内分泌问题,需检测抗利尿激素水平、血糖、尿比重等。心理因素:孩子心理状态对排尿也有影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环境,如父母关系紧张、在学校受欺负,心理压力大,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干扰排尿控制,引发尿床。有个孩子,父母经常吵架,孩子精神高度紧张,原本不尿床,那段时间却频繁尿床。改善家庭环境、给予心理支持后,尿床现象逐渐减少。所以,若怀疑心理因素导致尿床,家长要多关注孩子情绪,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睡眠障碍:有些孩子睡眠过深,难以被尿意唤醒,导致尿床。像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孩子睡眠时呼吸道不通畅,大脑缺氧,影响神经系统对膀胱控制,还使睡眠质量差、睡眠过深。通过睡眠监测,查看孩子睡眠时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能判断是否因睡眠障碍导致尿床。发现孩子 5 岁后频繁尿床,家长别打骂,这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加重孩子心理负担。正确做法是及时带孩子就医,医生会详细询问孩子尿床频率、时间、伴随症状,了解孩子生活习惯、家庭环境,还会进行身体检查,必要时安排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神经系统检查、内分泌检查等,找出尿床原因,制定治疗方案。
若因生活习惯不良导致尿床,如睡前饮水多,调整习惯后尿床可能改善。若是疾病因素,针对病因治疗,如尿路感染用抗生素,内分泌问题药物调节。同时,可配合行为疗法,如定时唤醒训练,在孩子常尿床时间提前半小时唤醒排尿,逐渐建立生物钟,提高孩子对尿意感知和控制能力。
儿童尿床超过 5 岁需警惕,别因忽视延误病情。关注孩子排尿情况,有问题及时就医,帮孩子摆脱尿床困扰,健康成长。若对孩子尿床问题还有疑问,随时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