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分叉不一定是炎症!男性必须知道的5种排尿警报

王玮以 2025-03-27 09:35:21

在门诊上,经常有男性患者忧心忡忡地来咨询:“医生,我最近排尿的时候,尿流老是分叉,是不是得了什么炎症?” 尿分叉确实是不少男性会遇到的情况,但它并不一定意味着有炎症。今天,咱们就好好讲讲尿分叉以及男性必须警惕的 5 种排尿警报。

尿分叉:原因多样,不必惊慌

尿分叉,简单来说,就是排尿时尿流分成两股或多股。很多人一看到尿分叉,就担心是尿道发炎了。其实,尿分叉的原因有很多。一种常见情况是,早上起床第一次排尿时出现尿分叉。经过一夜,尿液在膀胱内积聚,尿道内可能残留一些分泌物,这些分泌物会暂时堵塞尿道,导致排尿时尿流不畅、出现分叉。这种生理性尿分叉一般是偶尔发生,而且除了尿分叉,没有其他不适症状,不需要特殊处理,多排尿几次,冲洗一下尿道,就会恢复正常。

还有一种情况是,性生活后出现尿分叉。这是因为性生活过程中,男性生殖器官处于充血状态,尿道也会受到一定压迫,导致尿道黏膜充血、水肿,从而引起尿分叉。这种情况通常在短时间内也会自行缓解。

当然,尿分叉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现。比如,前列腺增生在中老年男性中很常见,增生的前列腺会压迫尿道,使尿道变窄,尿液排出时就容易出现分叉。有数据显示,50 岁以上男性,约有一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前列腺增生症状,到了 80 岁,这个比例能高达 80%。除了尿分叉,前列腺增生患者还会有尿频、尿急、夜尿增多、排尿困难等症状,如排尿时需要等待一会儿才能尿出来,尿线变细,射程变短,尿后还感觉没尿干净。如果怀疑是前列腺增生,医生一般会通过直肠指诊,触摸前列腺大小、质地;检查尿常规,查看有无血尿、蛋白尿;做泌尿系统超声,清晰地看到前列腺的大小、形态,来明确诊断。

尿道狭窄也会导致尿分叉。尿道狭窄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由于尿道损伤、感染等后天因素引起。尿道狭窄时,尿道管腔变窄,尿液通过受阻,就会出现分叉现象。患者除了尿分叉,还可能伴有排尿困难、尿线变细等症状。诊断尿道狭窄,医生可能会进行尿道造影等检查,了解尿道狭窄的部位和程度,以便制定治疗方案。

尿频:不容忽视的信号

尿频也是男性常见的排尿异常症状。一般来说,正常成年人白天排尿 4 到 6 次,夜间 0 到 2 次。如果排尿次数明显增多,超过这个范围,就属于尿频。尿频可能是生理性的,比如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喝了含有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这些都会导致尿量增加,排尿次数也相应增多。这种生理性尿频,只要减少饮水量,控制相关饮料摄入,尿频症状就会缓解。

但如果排除了生理性因素,尿频很可能是疾病导致的。最常见的就是泌尿系统感染,像尿道炎、膀胱炎等。细菌在泌尿系统内大量繁殖,刺激尿道和膀胱黏膜,就会引起尿频,同时还可能伴有尿急、尿痛,即所谓的 “膀胱刺激征”。据统计,泌尿系统感染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相当高,尤其是女性,但男性也并不少见。对于泌尿系统感染,医生一般会通过尿常规检查,查看尿液中有无白细胞、细菌等,来明确诊断,然后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另外,前列腺炎也会导致尿频。前列腺炎在中青年男性中较为常见,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除了尿频,前列腺炎患者还可能出现尿急、尿痛、排尿不尽感,会阴部、下腹部、腰骶部等部位坠胀不适,部分患者还可能有性功能障碍等症状。诊断前列腺炎,医生会进行直肠指诊,了解前列腺的大小、质地、有无压痛等;检查前列腺液,查看其中白细胞、卵磷脂小体等指标是否正常;还可能会做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综合判断病情。治疗前列腺炎,需要根据类型和病情,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法,同时患者要注意生活方式调整,如避免久坐、适当运动、规律性生活等。

尿急:警惕膀胱功能异常

尿急是指突然有强烈的尿意,很难控制,必须马上排尿。偶尔出现尿急,可能是因为饮水过多、精神紧张等原因,一般不需要太担心。但如果经常出现尿急,就要警惕膀胱功能异常了。膀胱过度活动症就是引起尿急的常见原因之一,患者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容易不自主收缩,导致尿急,很多患者还会伴有尿频,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急迫性尿失禁,即来不及去厕所就尿裤子了。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发病原因还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膀胱感觉神经异常、逼尿肌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诊断膀胱过度活动症,医生除了详细询问病史、症状外,还可能会进行尿流率检查、膀胱残余尿量测定、膀胱镜检查等,评估膀胱功能,明确诊断。治疗上,一般会采用药物治疗,如使用 M 受体阻滞剂,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缓解尿急症状;同时,患者要注意盆底肌训练,改善膀胱功能。

此外,膀胱结石也可能导致尿急。结石在膀胱内移动,会刺激膀胱黏膜,引起膀胱痉挛,产生尿急症状。患者除了尿急,还可能有排尿困难、血尿,排尿过程中有时会突然尿流中断,变换体位后又能继续排尿。诊断膀胱结石,泌尿系统超声、腹部 X 线等检查能发现结石的存在。对于膀胱结石,治疗方法要根据结石大小、数量等因素决定,较小的结石可以通过大量饮水、服用排石药物,尝试自行排出;较大的结石则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膀胱镜下碎石取石术等。

尿痛:炎症或结石作祟

尿痛是指排尿时尿道或膀胱区感到疼痛,疼痛程度有轻有重,可为烧灼感、刺痛、胀痛等。尿痛往往提示泌尿系统存在炎症或结石。尿道炎是引起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尿道,尿道黏膜发炎,排尿时尿液刺激炎症部位,就会产生疼痛。患者除了尿痛,还可能有尿频、尿急,尿道口红肿,有分泌物等症状。对于尿道炎,医生会通过尿道分泌物检查,确定病原体类型,然后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治疗。

膀胱炎也会导致尿痛。膀胱黏膜受到感染后,出现充血、水肿,排尿终末时,膀胱收缩,刺激炎症黏膜,引起疼痛。膀胱炎患者同样会有尿频、尿急症状,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细菌更容易逆行进入膀胱,所以女性患膀胱炎的几率相对较高。诊断膀胱炎,尿常规检查能发现尿液中白细胞、红细胞增多等异常,一般使用抗生素治疗,同时患者要多喝水,多排尿,冲洗膀胱,促进炎症恢复。

泌尿系统结石也是尿痛的常见病因。结石在尿路中移动,划伤尿路黏膜,会引起疼痛。这种疼痛通常比较剧烈,有时还会伴有血尿。比如输尿管结石,患者会感到一侧腰部剧烈疼痛,疼痛可向下腹部、会阴部放射,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诊断泌尿系统结石,泌尿系统超声、腹部 CT 等检查能准确发现结石的位置、大小。治疗方法根据结石情况而定,较小的结石可以通过药物排石、多喝水、多运动等方法,促进结石排出;较大的结石可能需要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碎石取石等手术治疗。

血尿:身体发出的紧急警报

血尿是指尿液中含有血液,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肉眼血尿,就是肉眼能直接看到尿液呈红色、洗肉水色或带有血块;镜下血尿则是尿液外观正常,但在显微镜下检查,发现尿液中红细胞增多。血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排尿警报,它可能是泌尿系统多种严重疾病的表现。

泌尿系统肿瘤是引起血尿的重要原因之一。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在 50 岁以上人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早期膀胱癌最突出的症状就是无痛性肉眼血尿,患者可能突然发现尿液发红,但没有疼痛等不适感觉。这种血尿有时会自行减轻或消失,很容易被忽视,导致病情延误。肾癌也会出现血尿,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肿瘤生长,除了血尿,还可能伴有腰痛、腹部肿块、消瘦等症状。对于泌尿系统肿瘤,医生会通过尿常规、尿细胞学检查、泌尿系统超声、CT、MRI 等一系列检查,明确诊断,然后根据肿瘤分期、类型等,采用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除了肿瘤,泌尿系统结石、感染、肾炎等疾病也会引起血尿。结石在尿路中移动,损伤尿路黏膜,导致出血;泌尿系统感染时,炎症刺激黏膜,也可能引起出血;肾炎患者,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红细胞漏出到尿液中,出现血尿。不同疾病引起的血尿,可能还会伴有其他不同症状,如结石引起的血尿常伴有疼痛,感染引起的血尿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

男性朋友们,排尿情况能反映很多健康问题。一旦出现尿分叉、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异常症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明确病因,尽早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多喝水、勤排尿、注意个人卫生等,对预防泌尿系统疾病也非常重要。

0 阅读:0
王玮以

王玮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