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患者,每年都按时体检。去年体检报告出来后,他看到上面有几个指标不太正常,可因为没什么不舒服,就没在意。今年,他总觉得浑身没劲儿,还发现自己的腿有点肿,再去医院检查,竟然已经发展成比较严重的肾病了。其实,很多肾病早期在体检报告上是有迹可循的。今天,就和大家说说体检报告里不能忽视的 3 个词,它们可能是肾病前兆。

肾脏在人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像一个精密的 “过滤器”,负责清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维持身体内环境稳定。但肾脏疾病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很多人发现时病情已进展。据统计,我国慢性肾脏病发病率约为 10% - 13%,意味着每 10 个人中就可能有 1 - 2 人患病。而体检,是早期发现肾脏问题的重要手段。下面这 3 个词一旦出现在体检报告上,可要引起重视。
尿蛋白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几乎不含蛋白质,或者仅有微量蛋白质。这是因为肾脏的肾小球就像一个精巧的滤网,能把大分子的蛋白质留在血液中,只让尿素氮、肌酐等小分子废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但当肾功能受损,肾小球的 “筛眼” 变大,蛋白质就会漏到尿液中,在体检报告上表现为尿蛋白阳性。
一般体检中的尿常规检查,若显示尿蛋白 “+”,就说明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正常范围。“+” 越多,尿蛋白含量越高。比如,一个 “+” 表示每升尿液中可能含有 0.3 克左右蛋白质;两个 “+”,蛋白质含量约为 1 克 / 升;三个 “+”,则高达 3 克 / 升左右。还有更精确的检查,像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它能准确测量一天内从尿液中排出的蛋白质总量。正常参考值通常小于 150 毫克 / 24 小时,若超过这个数值,也提示尿蛋白异常。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尤其要关注尿蛋白指标。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肾小球的血管,影响其过滤功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使肾脏微血管发生病变。这两类人群一旦出现尿蛋白,很可能是肾脏并发症的早期表现。比如,有位糖尿病患者,平时血糖控制不好,体检发现尿蛋白 “+”,进一步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若能早点发现并控制血糖、血压,积极治疗,就能延缓肾病进展。
血肌酐血肌酐是肌肉代谢的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它是反映肾功能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情况下,血肌酐维持在一定范围,不同检测方法、不同医院参考值可能略有差异,一般男性血肌酐正常范围在 53 - 106μmol/L,女性在 44 - 97μmol/L。
当肾脏功能受损,排泄肌酐的能力下降,血肌酐就会升高。比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等肾脏疾病,都会导致血肌酐升高。但要注意,一些非肾脏因素也可能引起血肌酐一过性升高,像大量吃肉、剧烈运动后,身体内肌酐生成增加,短时间内血肌酐可能超出正常范围;还有严重脱水时,身体水分减少,血液浓缩,也会使血肌酐相对升高。所以,发现血肌酐升高,不要慌张,先排除这些非肾脏因素,复查血肌酐。若多次复查血肌酐持续升高,就要警惕肾脏疾病,需进一步检查,如进行肾小球滤过率测定,它能更准确评估肾脏功能。

体检报告中的潜血阳性,通常意味着尿液中存在红细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血尿。正常尿液中,每高倍镜视野下红细胞数量应小于 3 个,若超过这个数值,潜血就会显示阳性。
血尿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肉眼血尿很容易察觉,尿液颜色发红,像洗肉水一样,这说明尿液中红细胞较多。而镜下血尿,肉眼看尿液颜色正常,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发现红细胞增多。引起血尿的原因很多,肾脏疾病是常见因素,如肾小球肾炎、IgA 肾病、肾结石、肾肿瘤等。此外,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也可能导致血尿,同时还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若体检发现潜血阳性,不要掉以轻心,要进一步检查,确定血尿来源。比如,通过相差显微镜检查红细胞形态,若红细胞形态异常,多提示血尿来源于肾小球,可能是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若红细胞形态正常,可能是泌尿系统其他部位病变,如结石、感染等,需进一步做泌尿系统超声、CT 等检查,明确病因。
体检报告中出现尿蛋白、血肌酐升高、潜血(血尿)这些词,可能是肾病发出的信号。大家拿到体检报告后,要仔细查看,若发现异常,及时咨询医生,进一步检查诊断。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肾脏疾病的预后至关重要。平时也要注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血压、血糖,避免滥用药物,定期体检,守护好肾脏健康。若对体检报告解读还有疑问,随时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