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牙和寿命有关?六十岁的人,牙齿剩多少颗才正常?看看你达标没

39健康网 2025-04-21 20:31:00

老张最近因为大牙掉光了,吃东西不得劲,一直愁眉苦脸,心想自己才65岁,就没牙吃东西了,以后怎么办?

后来和朋友闲聊说起这事,朋友却让他放宽心,“隔壁王老头今年都90岁了,牙齿早掉光了,不也活的好好的。说不定牙齿掉的多也是长寿的信号呢!”

他转念一想,确实哪个长寿的老人是牙齿都好好的,不都是掉没了?难道掉的牙多,反而能活的长久?

一、牙齿不好,疾病全身跑

牙齿健康在身体健康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牙齿不好,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说会影响寿命其实并不夸张。

很多人以为缺一颗牙问题不大,还有其他牙齿足够用了,其实不然!

牙齿正常是相互依靠排列的,上下尖窝相对,正确受力,才能更好的撕扯咀嚼食物,但当一颗牙缺失后,对应咬合的牙齿失去支撑,可能会慢慢延长,邻近的牙齿也会慢慢受牵连长歪,引发牙齿排列错位,出现牙缝大、牙齿咬合不良,周边牙齿松脱,甚至早失风险,最终影响全口牙齿健康。

牙齿缺失除了影响咀嚼功能,还可能增加多种疾病的死亡风险,当功能牙早早脱落,或者低于同龄平均水平时,没少一颗牙,都可能引起消化道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上升。

去年《柳叶刀》期刊上曾发布过一篇关于老人牙齿数量与死亡风险的研究,通过统计日本24619例75岁以上老人口腔情况,按照牙齿剩余数量划分5个对照组,并进行死亡率分析,发现与剩余牙齿≥28颗的群体相比,剩余20-27颗牙的人死亡风险上升了14%,剩余10-19颗牙的人更是上升了36%。

可见牙齿数量越少,死亡风险越高,研究员认为这一现象可能是牙齿数量减少后口腔健康恶化,导致的全身健康衰退,从而增加了死亡率。

此外,关于牙齿与寿命的关系,瑞士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该国一项针对全球一万名中老年人展开的跟踪调查表明,牙齿完整健康的人,平均寿命要比牙齿缺失的人多出11.7年。

那么,60岁后牙齿数量剩余多少才算正常呢?

根据《临床口腔调查》对青岛512位60岁以上老人的口腔情况统计数据来看,平均的剩余天然牙数量在25.4颗左右,其中70%左右的人都拥有≥20颗天然牙齿。

如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8020”牙齿健康标准,80岁也要至少保留20颗牙齿,也就是说60岁时,也要保留至少20-28颗才算正常范围。

二、牙齿有5个特点,或是长寿象征

牙齿健康也是实现长寿目标重要考虑因素之一,保持牙齿健康除了数量上的体现,牙齿功能也要有所保障,看看以下5个指标,你的牙齿达到了几个?

1、坚固无松动

牙齿坚固,说明牙周健康,牙槽骨密度高,没有松脱风险,这种牙齿使用寿命也会更长。

2、咀嚼功能正常

良好的咀嚼表现,说明牙齿咬合效率高,食物充分被嚼烂,也有助于消化进行,吃的好消化好吸收自然也会提高,研究显示咬合咀嚼功能完整的人,五年生存率可能提高22%。

3、牙龈健康

牙龈健康无红肿、充血,质地坚韧,颜色呈自然淡粉色,说明牙龈健康程度好,没有牙龈炎或其它口腔疾病,牙齿松脱风险也更低。

4、颜色自然

正常牙齿不是完全亮白的,会带一点点淡黄色,颜色均匀无色斑和牙渍,这种牙齿说明牙釉质健康,牙本质无磨损,牙齿健康美观。

5、有定期口腔检查

很多牙齿潜在问题单看牙齿很难发现,只能通过牙片定期观察,才能及时发现可能的牙齿隐患,尤其是牙周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40岁后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

三、这些坏习惯无形中毁掉了你的牙齿

虽然都知道牙齿很重要,但大家日常生活中,很多用牙习惯却在无意识伤害牙齿健康,快看你有没有?

1、用牙开一切

有些人喜欢手开不了的东西就用牙咬,像食物包装袋、酒瓶还有线头......虽然牙齿硬度比较高,但也不是万能工具,这些行为都会增加牙齿崩坏可能。

2、长期喝饮料

很多饮料属于酸性食物,长期喝饮料,特别是碳酸饮料,口腔长期暴露在酸性环境中,牙釉质很容易受侵蚀,增加牙齿敏感,甚至蛀牙或牙齿变色风险。

3、拉锯式刷牙

刷牙虽然是保护牙齿的手段,但不正确的刷牙方式,也可能很伤牙,像很多人喜欢“横拉锯”用力刷牙,导致牙齿经常颈部被磨出豁口,导致牙齿出现楔缺和磨损的情况。

4、吃高糖食物

含糖量高的食物,特别是黏度大的,会更容易附着牙齿表面。如果没有及时清理,这些糖分会被慢慢分解成酸性物质,并不断侵蚀牙釉质,增加龋齿风险。

所以伤牙的不止是糖,日常用牙习惯也要注意,别把牙齿当万能工具,饮食上也要注意少喝饮料和色素重的食物,保护牙齿从日常细节做起,让牙齿保持长久健康也是实现长久健康长寿的重要一环。

参考资料:

[1]《这些坏习惯毁掉你的牙》.健康报.2023-10-11.

[2]《这 6 类毁牙食物,很多人天天吃!不止是糖》 .科普中国.2024-09-20.

[3]《「缺牙」不但影响口腔,还让预期寿命缩短了11.7年》.生命时报.2022-10-13.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1 阅读:400
39健康网

39健康网

中国互联网百强网站,分享靠谱、有趣、易懂的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