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简史说
编辑|简史说
1976年9月9日的凌晨0时10分,一代伟人毛主席在北京溘然长逝,消息一出,顿时举世震动。而当消息传到美国,当时尚在美国工作的杨振宁,也在一时陷入莫大的震动之中。
毫无疑问,毛主席在当时的世界上极有名望,正因如此,为了悼念这位时代的伟人,在美国的华人群体,以及相当一部分毛主席的美国崇拜者们,专门为毛主席组织了一场悼念仪式。
也正是在这场悼念仪式上,杨振宁被选为代表,含泪致辞,说出了让全世界都为之感动的12个字。
那么,杨振宁与毛主席之间发生过怎样的故事?那12个字的悼词,又究竟是什么?
杨振宁访华:科学界的破冰之旅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不过,相较于那时大多数国人于温饱线上的挣扎,杨振宁由于有着一个外出留洋过的父亲,所以其童年生活,相较而言倒是称得上轻松愉快。
1928年,杨振宁之父自美国归来,应聘了清华大学讲师,得益于此,杨振宁在少年时期接受了极为良好的教育,其后,虽有七七事变致使杨家逃难,但在一路辗转之后,杨振宁依旧在1942年考上了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在那个年代,毫无疑问,西南联大就是全中国教育水平最高的学府,也正是在这里,在吴大猷、王竹溪等先生的教导下,杨振宁开始了他对物理学的钻研。
1944年,杨振宁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研究生位置上顺利毕业,随后,伴随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被画上一个相对圆满的句号,杨振宁在深思熟虑后,选择走上与父亲一样的道路——出国留学。
就这样,他选择前往那个当时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灯塔国”,就读于美国的芝加哥大学,继续攻读物理。
当然,让人颇感无奈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方才结束,整个世界却再度掀起对抗的风潮,杨振宁所在的美国,与他的故乡中国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对抗之中。
于是乎,自1945年杨振宁赴美留学,至1971年杨振宁首次归国,他已有有足足26年未曾回国。
不得不说,孤身一人的日子是无比难熬的,但即便身旁并无家人的陪伴,这位物理学界的天才依旧矢志钻研,并渐渐成长为一个在美国都赫赫有名的学者,这也是日后杨振宁访华引起中美科学界的破冰的重要基础。
1971年的一天,杨振宁在一份美国报纸上看到了政府公告,将中国从美国公民不可访问的国家名单中移除。
对此,杨振宁并未想到这是中美外交关系破冰的前戏,但一想到自己可以回到许让他魂牵梦绕的故乡,他还是激动不已,并立刻向自己身处中国的父亲写信,表明自己将要回国探亲。
当时,中美之间尚未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杨振宁在美国也无法顺利获得中国签证,为此,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在接到来信后立即向上级做了报告,继而引起了周总理的亲自过问……
破冰之旅,访华架起沟通交流的桥梁
说起来,杨振宁先生虽然自年轻时便已经赴美留学,并一度在美国功成名就,但即便如此,他却也始终谨记着年幼时父亲对他的教诲:“有生应记国恩隆”。
不得不说,在1971年双方民间交流渠道首次展开时便下定决心前往中国进行拜访,这在当时的美国科学界是十分罕见的。曾有杨振宁在美国的朋友劝说他在观望一段时期后,再行决定究竟要不要来中国。
而对此,杨振宁的回答是:“作为一名有着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路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就这样,时间来到1971年的7月,在周总理的关注下,杨振宁折道来到法国办理了前往中国将要用到的签证。也终于在之后的7月19日登上了一架“巴黎-上海”的飞机,正式成为了美籍华人学者访华的第一人。
1988年9月,邓公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说法,而在此之前,尽管这句话未被明确提出,但周总理当然知晓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正因如此,当杨振宁回到中国后不久,周总理便会见并亲自宴请了他。
在杨振宁的回忆中,那时他第一次到新中国探亲访问,周总理就请他吃饭,随后他们一共谈了5个钟头的话,话题涉及美国的大学办学方针,校内是否存在中午问题等各个方面。
在与周总理的会面结束后,接待人员又请杨振宁列下一份希望见到的人员名单,最初杨振宁是想在第一的位置上写下毛主席的名字。
不过,由于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段特殊时期,他便暂且放下对左翼运动的浪漫幻想,转而将邓稼先先生的名字写在了名单的首位。
说起来,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与邓稼先先生一家是世代相交,两人在儿时也多有一起在清华园内玩闹的经历,更遑论日后一起上了中学与大学。只不过邓稼先在赴美留学之后,于1950年归国,这才让两人的人生有了“分歧”。
随后,杨振宁在美国名动学界,邓稼先则在归国后助力国家的核武事业,并最终让新中国在1964年炸响了第一颗原子弹,名动了世界。
在报纸上,杨振宁看到了好友邓稼先的名字,他了解邓稼先先生能力的研究领域,也因此为好友感到自豪。不过尽管他这样认为,但当时美国学界的主流说法是,有美籍科学家帮助中国研制了核武器。
对此,杨振宁内心的民族情绪让他迫切地希望能够确认中国的原子弹,究竟是不是自主研制的。多年后,他曾如此回忆那时的心情:
“原子弹是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这个心理,我不知道今天的年轻人懂不懂,在我长大的时候,在我父亲他们这一辈长大的时候,是中国被外国人欺负的不得了,因为中国没有近代的先进武器。”
“所以我希望中国第一个原子弹,只是中国人自己做出来的。”
带着这样的疑惑,杨振宁在北京见到了邓稼先,也问出了这个问题。而让杨振宁感到安心的是,邓稼先并未草率地告诉他其中没有美籍专家的参与,只是告诉他,自己觉得没有,但需要向组织上验证。
次日,带着询问得到的答案,邓稼先专门给杨振宁先生回信,在心中亦是拍着胸脯告诉对方,中国原子弹的研制完全没有任何美籍物理学家的参与,这就让杨振宁内心的民族情感得到极大满足。
回到美国后,杨振宁发表演讲,分享了他造访中国的感悟,并且将新中国与旧中国之间那巨大的变化,归结为“精神”上的变化。
之后,有刊物刊登他的演讲稿,继而使他凭借自身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影响力,成功向世界介绍了真正的中国,更是架设起一道中美科学家之间交流的桥梁。
拜会毛主席,他们当年聊了些什么?
在1971年的第一次访华之后,带着沟通交流的希望,杨振宁每有闲暇,总会回国探亲并与周总理交流基础教育和理论研究,而周总理也的确对他的观点十分认同,这就让杨振宁的内心渐渐活跃起来。
于是乎,当时间来到1973年7月,也就是杨振宁第四次来华访问期间,他终于鼓起勇气,向接待人员提出了希望拜会毛主席的请求。
话说到这儿,杨振宁的请求本身并不出格,但问题是当时毛主席的身体已经因肺炎而变得虚弱,在这样的背景下,接待人员不敢保证他的请求能否得到同意,这也就又让杨振宁的内心忐忑起来。
不过,最终让他大喜过望的是,1973年的7月17日,在周总理和周培源的陪同下,杨振宁终于在毛主席中南海的书房内见到了这位伟人。
来到书房中,同时见到两位共和国领导人,纵使杨振宁有着再如何过硬的心理素质,也还是难免变得局促不安起来。而见状,毛主席倒是神情和蔼地说道:“不用紧张,你坐下,咱们就当聊聊家常嘛。”
等到杨振宁坐下,毛主席便开口问道:“你现在进行的是什么研究?”
说到这个,杨振宁的局促顿时少了一些,当即回答道:“主席,我现在进行的研究是粒子结构问题上的。”随后,毛主席追问:“那你说,质子能不能再分割?”
说起这个,杨振宁顿时来了兴趣,忙不迭地将国际上“能”或“不能”的两种主流说法,都一一告知了毛主席,而看着杨振宁方才的局促之意已然一扫而空,毛主席又笑着说:
“我年轻的时候也希望能够在科学上有所贡献,不过我没有做到,现在看到你,我很高兴你能够对人类的科学有所贡献。”
而在杨振宁的回忆中,毛主席的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很显然不是客气话,而是打心底里说出来的,这也就让杨振宁看到了中国科技腾飞的希望。
之后,杨振宁与毛主席、周总理一起,在书房中进行了近一个半小时的谈话,也正是在这段谈话的过程中,杨振宁发觉毛主席身上感受到了极为强烈的自信,与伟人的魅力。
谈话结束后,临行之前,杨振宁将毛主席从座位上扶起,随后一起走到了书房的门口。到了分别之时,毛主席握着杨振宁的手再次说道:“你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我要感谢你对世界做出的贡献。”
杨振宁深受感动,转而说道:“今天能够见到毛主席是了却了我的一番夙愿,我也谢谢主席,还要祝主席您老人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结果,毛主席听到杨振宁的话只是笑了笑,打趣道:“我看你这个科学家,这句话说得可不科学。”
在与毛主席会面结束后,当天晚上,电视台便将毛主席与杨振宁见面的消息播了出去,继而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因为这还是美籍科学家历史上首次与中国国家主席会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杨振宁在回到美国后,陆续接到了许多单位与机构的演讲邀请,美国人也都希望能够通过他去了解中国,从而在当时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下,进一步拉近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
为了宣讲中国的建设与文化,杨振宁没有推脱这些邀请中的任何一个,一度长期奔波在演讲的路上。
当然,除了民众,美国政府也对杨振宁频繁的中国之行很感“兴趣”。在回到美国的居所石溪之后,杨振宁曾数次接到过来自美国联邦调查局,也就是FBI的电话。
一次,一个调查员来电称要与杨振宁谈一谈,而在谈话中杨振宁也表示,他回中国是去做学术交流的,是绝不会替美国政府打探任何消息的。
尾声
1974年6月,杨振宁再次访问中国,也再次提出了与毛主席见面的请求,但那时毛主席的身体情况已经十分糟糕,轻易不能见客,杨振宁的请求也只能作罢,只是让代替毛主席来见他的叶剑英元帅替他向毛主席问好。
1976年4月是杨振宁在毛主席生前的最后一次访华,这一次,杨振宁同样向华国锋询问了毛主席的身体情况,也得知了毛主席的身体仍未见好的消息。
在结束了此次访华之行之后,杨振宁回到了美国,也就在几个月后,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便飘洋过海来到了美国。回忆起此前与毛主席会面的种种,杨振宁的内心如遭雷击。
而后,在美国华人等群体为毛主席举办的追悼仪式上,杨振宁作为华侨代表,在大会以《人类历史上的一位巨人》为题,留下一篇气势恢宏的悼词。
也正是在悼词的最后,杨振宁大声地喊出了他对毛主席的十二字评价:
“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位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