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传统丧葬六大仪式:从安魂到入土,每个环节有何深意?

超洋说 2025-03-27 10:44:00

‍‌‌‌‌‍‌‌‌‍‌‌‌‍‌‌‌‍‌‌‌‌‌‍‌‌‌‌‌‍‌‌‌‌‌‍‌‌‌‌‌‍‌‌‌‌‌‍‌‌‌‍‌‌‌‌‍‌‌‌‍‌‌‌‌‌‍‌‌‌‌‍‌‌‌‌‌‍‌‌‌‍‌‌‌‌‍‌‌‌‌‍‌‌‌‍‌‌‌人生终章如何书写?民间有句老话"人死为大",说的正是传统葬礼中对逝者的极致尊重。千百年来,殡葬仪轨凝聚着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智慧,从更衣净面到入土封坟,每个环节都暗藏深意。今天要讲的"净身、告丧、祭奠、封柩、发引、入土"六大环节,正是传统土葬的完整流程。

一、净身更衣在华北地区,老辈人讲究"三光四闭"——咽气前要净面理发、修剪指甲,待身体尚有余温时,由长子为逝者换上"五领三腰"的绸布寿衣(五件上衣、三件下装)。《礼记》记载"事亡如事存",更衣时需念叨"爹/娘,给您换新衣裳",仿佛侍奉生者般轻柔。

穿戴整齐的遗体暂厝于柏木"七星板"上,头朝西脚向东,取"驾鹤西游"之意。灵前供桌上必摆倒头饭(夹生米饭插三根高粱秆)、引魂灯(粗陶碗盛麻油),灯芯要时刻拨亮,传说这团火能照透黄泉九幽。

二、告丧报讯东北农村至今保留"放响炮"的旧俗——家门口连放三个二踢脚,空中炸开的红纸屑就是最直白的丧讯。主家还会在院门贴白纸黑字的告丧榜,毛笔竖写"恕报不周"四字,既通知乡邻又避免冲撞。

对于至亲则需"孝子登门":戴重孝的男丁揣着告丧帖,到亲戚家不进门、不寒暄,跪在门槛外三叩首。接帖人需立即搀扶,并在帖上压枚铜钱,这叫"买孝",既表哀思又破晦气。如今虽改用电话通知,但通话后仍要补发"×氏先考/妣痛于×时仙逝"的正式讣告。

三、祭奠行礼吊唁者进灵堂先执三炷香,随着司仪"一拜天地正气,再拜亡者功德,三拜孝眷节哀"的唱和,行三跪九叩大礼。讲究的人家会在灵前设"奠池"——陶盆内铺黄纸,宾客将祭文焚于其中,青烟升起象征心意上达天听。

最隆重的当属"堂祭":八仙桌上供整猪头、鲤鱼跳龙门、叠成山形的白面馍。孝子持哭丧棒绕桌三圈,每走七步便摔碎一个陶碗,寓意"岁岁(碎碎)平安"。这些充满仪式感的场景,实则是生者与亡灵的深情对话。

四、封柩镇魂出殡前夜要行"封钉礼":棺盖预留七颗桃木钉,由族长执斧敲入。每敲一钉便高喊"留钉",孝眷齐应"留财(材)",取"留财于家"的吉兆。第七颗"子孙钉"只敲三下,余出半截系上五色线,待下葬时由长孙亲手钉实。

讲究的棺木内要铺北斗七星阵——七枚铜钱摆成勺形,亡者口含珍珠,手握打狗饼(面饼穿七孔)。这些镇物既防尸变,又助亡魂过恶狗村、奈何桥。

五、发引发引送葬时辰讲究"辰发午葬":拂晓时分,杠夫抬棺出堂,长子摔碎聚宝盆(瓦盆底部钻七孔),碎片需用孝布包裹埋入坟头。沿途抛洒的纸钱也分两种:圆形方孔的买路钱给游魂,锡箔叠的金银锭给判官。

队伍最前头的引魂幡高九尺九寸,缀七层白纱,每层写段《往生咒》。过桥拐弯必撒纸马纸轿,这是给阴差准备的交通工具。若听见棺木异响,立刻要喊"xx(死者名)坐稳轿",既安亡魂又稳人心。

六、入土为安棺材入穴前,风水先生要念《安土文》,向土地神"买地":向墓穴四角各埋枚太平钱,再撒五谷杂粮。孝子捧土须反手抛洒,这叫"反哺之恩",连抛三把后众人方可动锹。

封土堆成馒头状,插哭丧棒处要留"土馒头"——顶部凹陷处放陶罐,内装五谷、朱砂、雄黄。来年清明若罐内干燥,便视为吉穴。最后在坟前栽松柏各一株,取"松柏长青、荫庇子孙"之意。

0 阅读:27
超洋说

超洋说

社会当中每个人都是这部小说中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