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天天刷短视频,怎么办?

新京报传媒研究 2023-12-28 19:30:12

“我感觉网瘾的现象不只出现在青少年中,在老年人中可能也很常见。我怎么感觉他老了老了,反而变得像个小孩一样。我就纳闷了,我小时候他对我很严格,总是逼着我奋发向上,怎么现在他却一点都不自律,变成要我管着他。”

2021年6月的一天,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在他的公众号后台收到 “一个困惑的儿子”的来信。

信中介绍到,他的父亲是一座小城市的普通职工,交际圈不大,平时也没有什么爱好。退休后经常在电脑上打麻将、玩手机游戏、看网络小说,而这些在他看来“很不健康”。

他想让父亲去上老年大学,像别的老人一样,学习摄影或者画画,发展一些有意义的爱好。但父亲却说,自己辛苦了大半辈子了,玩玩怎么了?

互联网时代,这或许是很多家庭的缩影。

老人在退休后“无所事事”,感觉自己被时代、生活抛弃,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无力感,于是将大量时间花在了电脑和手机上,从中找寻存在感。子女却对此表示担心,认为这是浪费时间、没有意义,甚至加以干预。而面对彼此间的分歧,甚至冲突,双方往往都无所适从。

1

“我儿子不让我刷短视频,但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对,他老管着我,不让我刷抖音、视频号,但我没事的时候就爱刷。”赵花对新京报记者说。她并不忌讳外人知道她与自己儿子邢雷在刷短视频问题上的冲突。

2022年,赵花68岁生日时,儿子给她换了现在使用的这部新手机,加上母亲去世后,她“多”出了很多时间,于是喜欢上了刷短视频,“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既可以学到新知识,也能在网上认识新朋友”。

然而,邢雷从不支持母亲刷短视频,原因是“怕她被骗钱、被骗感情,对眼睛不好,对身体也不好”。他告诉新京报记者,母亲会在网上买东西,比如购买一些摄影课程,还比较贵,动辄几百上千元。

对此,赵花有自己的理由。她没有太多家务要做,空闲时间很多,便想用手机记录一下自己的生活,记录她和老伴、朋友走过遇过的大好河山、日月星辰,也想看看别人怎么拍好短视频,提高一下自己的水平。而这些,邢雷知道,但也并未改变自己的想法。

邢雷关注了母亲的抖音账号,但从不点赞,关注账号也只是为了了解母亲“在做些什么”,比如刷短视频刷了多久。两人关系闹得最僵时,邢雷告诉赵花,要找人把她的账号关停。“他拿这个来威胁,不让我玩了。”赵花说,“但就算关停了我的账号,也只是发不了视频,我照样能看别人的视频。”

在邢雷的影响下,孙女也会经常抢走赵花手机——到后来,赵花一看到孙女便把手机放下,甚至藏起来。

直到记者采访那天,这对母子间的分歧依然还在,不知如何才能消除。

2

“谢谢直播间买的那半只羊,我理解女儿,女儿也肯定了我”

与赵花不同,赵楣是一位“老漂一族”,来京是为了帮助女儿带孩子。退休前是一位执教41年的中学英语老师。

2022年12月5日,赵楣在直播间下单买了半只羊,但却一直不见发货。赵楣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便告诉了女儿李彤。

其实,赵楣并不想把这样的琐事告诉女儿。赵楣告诉新京报记者,因为李彤夫妻俩白天工作很忙,并且一般很晚才能下班回家。

除了怕给女儿带去不必要的麻烦之外,她也有点不太习惯自己角色的转换:从一个从小主导女儿日常生活的角色变成需要寻求女儿帮助的“弱者”。

在李彤眼里,母亲是个“女强人”,无论在家,还是工作。“我妈就是那种,我每天上学要梳什么样的辫子都要管的人。事无巨细都要给我安排好。”李彤对新京报记者如是说。而工作中,母亲也是大家眼里的“模范”。1982年开始工作,40岁就评上了高级教师,后来一直带九年级的学生,还当选学校工会主席。不管是在学校,还是晚上回到家,母亲都有很多事要做。

赵楣坦言确实有一点落差,“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退休综合征”。“白天还好,要全心全意照顾好外孙女,晚上等李彤把孩子接走后,有大把的时间属于自己,一下子闲了下来。”她开始看手机追剧,与老家的亲朋好友视频聊聊天,刷刷她喜欢的短视频——赵楣喜欢唱歌、跳舞,主要关注了这类短视频博主账号,也在网上下单买东西。

对于2022年底买那半只羊的事,母女俩都记忆犹新。

李彤在得知此事后,责怪赵楣,认为肯定是被骗了。而被女儿说了一通后,赵楣也确实有些后悔,怕这钱打了水漂。后来一直跟视频号博主沟通,对方回复称发错了地址,重新发货后三五天就收到了。

“没有被骗,羊肉也还不错”,现在说起这事,赵楣仍难掩心中的小窃喜,“我还不至于这么老年痴呆!”

李彤也承认,自己并不是不相信母亲,也不想限制她的选择。但毕竟母亲“触网”时间短、经验不足,日常还是要多给她提醒。赵楣也开始接受女儿的建议,不再在网上下单大额商品,只是购买生活所需的一些小件儿,或者在没法出门时,从网上买点儿附近商超的菜。

其实,赵楣本身也对“触网”这件事保持警惕,严格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她也承认自己年龄大了,如果看的时间长了,眼睛受不了。“追剧一般看两集,最多三集,每天晚上10点之前基本上就休息了”。

3

“老年人需要‘即刻的心理满足感’和‘自我感知的能力感’”

张昕在帮助前文那位“困惑的儿子”解困时,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老年人喜欢上网的原因。

就像青春期的少年沉迷网络,经常是因为在现实中无法建立社交、无法完成当前阶段的任务(比如学习),找不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而老人退休后,从每天规律地工作,变成终日休息,加之本身没有社交,也没有爱好,儿女又不能时常陪伴,难免一下子失去方向感和满足感,爱上玩电脑、玩手机也就不难理解。

还有像赵楣这样的“老漂一族”,“他们离开原本熟悉的人和环境,去到陌生的城市,无法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因此需要通过线上互动维护原有社交网络,缓解线下弱化的社交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

而对于网友想让父亲发展一些“有意义的爱好”,张昕则表示,一项活动能不能成为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主要看它能不能让老年人立刻感到开心,感到即时的积极情绪;同时,还需要是老年人自己知道有能力完成的活动。

比如琴棋书画,如果原本没有基础,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学会的,不能给老年人带来愉悦和满足,甚至会成为一种负担。相反,那些在年轻人看来不那么健康或是不那么有格调的活动,反倒能给老年人带来“情绪价值”。

“毕竟人生已经进入晚年,‘未来’已经是个很短的区间,所以不必为了‘未来’去牺牲当下的情绪。”子女又何必要求他们度过一个“充实的、健康的、向上的、有意义的”晚年?

张昕也十分理解子女对父母的担忧,但建议大家在与父母沟通时要注意“迎合他们的自尊需求”。就像赵楣,不想从“女强人”变成 “弱者”。“也不要用指责、纠正的态度去和父母辩论,这样往往会遭到对方更为强烈的抵制,就像青春期逆反的你自己。”或许,邢雷与母亲赵花之间缺少的正是这种柔性的、有效的沟通,而非暴力的制止。

而子女刻板看待父母“触网”,甚至限制、反对他们“触网”的行为,在学界看来也并不合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王大华称这是一种“年龄歧视”,是一种将互联网使用行为按照年龄而区别对待的双标现象。“在身体情况、经济能力允许的前提下,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行为应该被尊重。”

张昕曾指出,适度“触网”对老年人是有益的,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靳永爱进一步研究发现,使用抖音等短视频产品在丰富老年人生活、促进线下活动、维持社交、增进社会参与等方面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年老并不等于“糊涂”,保护并不能靠“限制”。子女如何帮助父母安全、快乐地上网?或许尊重和理解是前提,有效沟通是关键。(本文中的赵花、邢雷、赵楣和李彤均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肖隆平 实习生:贾靖楠 编 辑: 柯 锐 值班编辑:王可

今日互动

快来评论区告诉小编,你管得住你家的“网瘾老人”吗?

精选评论有机会获得小编送出的新闻好礼。

-阅读推荐-

你也崇拜“小孩哥”吗?

有人悄悄清空社交账号……

欢迎关注新京报传媒研究!

想和大家分享你的“传媒观点”吗?

投稿邮箱就在这里:

cmyj@bjnews.com.cn

投稿一经采用,有好礼相送呦!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