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马格德堡圣诞市场遭越野车冲撞,新华社抢发真相

顾小宛述往昔梦 2025-01-04 15:54:00

2024年12月20日的晚上,德国马格德堡圣诞市场,一场本该充满节日氛围的狂欢,被一辆失控的越野车撕碎了平静。那时候正是晚饭后人群最密集的时候,19点04分,这辆车猛地冲进熙攘的人流中,引发了一片混乱。据说现场尖叫声、撞击声交织成一团,有些人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被卷入了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听到消息时,我们新华社驻柏林的小分队刚结束一天的工作,正在吃晚饭补充能量呢。我跟你说,当记者吧,就是这样,说风就是雨。一接到任务,大伙儿连筷子都来不及放下,就跳上车往事发地赶。这趟路程可真心的不短,从柏林过去得两个多小,但谁也顾不上抱怨。一路上大家紧盯手机刷信息,各种真假难辨的数据铺天盖地。有传言说死了11个,也有小道消息喊34个伤亡,总之各版本数字都让人头皮发麻。司机师傅一边开车,还忍不住感叹一句:大过节,这是干啥呀!

到了马格德堡市中心附近,事情就更棘手了。警方早已把周边封锁得滴水不漏,不管是谁,都别想轻易靠近核心区域拍照取证。不信?我们试图绕着警戒线找突破口,可每次刚抬起相机,就有人横眉冷对,禁止拍摄!甚至还有位德国警察直接要求删掉素材。他那架势啊,比我妈让我清空手机存储空间还坚决!团队里的摄影小哥脸一下黑透了,小声嘀咕着:这是要把新闻堵死在门外啊。但眼看时间一点点溜走,我们哪敢耽搁?只好另辟蹊径,通过消防员的位置挤进去抢几张画面。当时真的拼命,每个人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搞定第一手资料。

凌晨两点多,总算排除爆炸物威胁后,我们才勉强接近事故地点。这时候的现场比先前安静不少,人群散去,只剩下凌乱脚印和破损摊位默默诉说方才发生的一切。但越是这种压抑气氛,越让我们打起精神,因为所有细节都可能成为解读事件的重要线索。在确认安全后,我立刻用卫星电话联系北京编辑部,把最新图片和文字稿传回去,那颗悬着的大石头终于落了一半。好了,这波稳住!同事拍拍我的肩膀笑道,可实际上,每个人都累得快睁不开眼睛。

第二天清晨不到七点,我们又拎着设备返回现场继续跟进报道。睡觉是什么?不存在的!这次重点聚焦总理朔尔茨即将召开的发布会,还有官方更新后的伤亡数据核实情况。一夜之间舆论已经沸腾起来,但幸亏咱们团队行动够快,在其他媒体扎堆之前抢占最佳位置,用长焦镜头记录下一帧帧珍贵画面。据悉,此次事故造成5人死亡、200余人受伤,而肇事者身份也逐渐浮出水面:50岁的中东裔男子,无极端组织背景,看似单独作案。不过具体动机仍需进一步调查。

不得不提的是,当我们的照片和视频登上全球各大平台时,不少同行私底下啧啧称赞,说中国媒体这一仗打得漂亮。从选题判断,到资源调配,再到风险应对,全程表现出的专业性让他们刮目相看。当然啦,其中暗含多少辛酸曲折,也只有亲历者懂。我记得发布会结束后,有位外国记者问我们:你们居然能坚持拍完这么多内容?另一名同事憋笑回答:哎呀,中国胃习惯加班嘛。

其实回过头来看,这样高强度、高压力且充满变数的采访经历,让整个团队学到了不少东西,比如信源筛选的重要性。在当今这个信息泛滥时代,如果没有严格甄别机制,很容易陷入误导或者传播虚假数据。而那些早期疯转几十名遇难的谣言,与最终公布结果形成鲜明反差,更提醒我们务必慎重。此外,在面对未知危险或阻碍时,要果断调整策略,例如当天凌晨与警方周旋无果后迅速切换目标,通过消防通道获取素材并避免冲突升级。

当然,仅仅依赖经验是不够的,没有完善支持体系保障,这份成功恐怕也是奢谈。从车辆安排到通讯设备再至住宿选择,每一步背后的协调功夫丝毫不能忽视。同组的小王后来感慨:如果不是部门提前准备充分,我估计现在还堵在高速公路上傻等呢!

从踏足德国土地开始,新华社作为唯一一家抵达现场展开深度报道的中国媒体,用事实证明自己的实力和担当。而每一次这样的考验,都像磨刀石一样,让我们的国际化能力愈发锋利,同时更坚定了在全球舆论场中讲述真实故事、展现中国声音的不懈努力。如果非要总结一句心得,那就是:保持敏锐,坚持责任,然后以智慧赢取胜利!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