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妃子脖子上挂的“白布条”,到底有什么作用?

乐妍伴读 2025-01-31 22:27:00

清朝妃子脖子上挂的“白布条”,到底有什么作用?

清朝不仅有华丽的服饰和严明的礼制,还有那些细微但不可忽略的小细节,比如清朝妃子们脖子上那根神秘的“白布条”。这根布条不仅在夏天佩戴,肃穆的大清后宫中,它似乎是后妃们与宫女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这条“白布条”的真实用途是什么呢?

追溯到早期的满人服饰可以发现,满族祖先女真人的服装特点因生活习惯的原因,以“大袄子、没有领子”为主,便于他们骑马射猎时脖子自由转动。然而,这一情况在满清入关后逐渐发生了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后宫礼仪的规定和讲究服装的美感,特别是在康乾盛世后,妃子们的装扮越来越华丽。满清的服饰便开始引入一些装饰性的元素,领巾就是其中之一。具体到乾隆时期,不仅注重实用和礼仪的结合,还讲究审美效果。道光和咸丰时期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便提到,清朝女性在过年时会以穿敞衣、佩戴领巾为恭,即在正式场合下领巾成为妃子们展示礼仪的一部分。

领巾在初期可能是用来御寒的,这显然是非常合情合理的解释。毕竟,北京的冬天寒冷,即使是皇室成员也难免需要保暖。然而,这个解释无法涵盖为什么夏天依然佩戴领巾。因此,有一种说法指出,这是清宫礼教严苛的结果,包括对女性裸露身体的禁忌。在这一礼教背景下,领巾作为遮掩脖子的工具应运而生。此外,佩戴领巾也成了一种潮流,后妃们以此来展示她们的时尚感和品味。

随着时间推移,清朝后期,特别是在慈禧太后掌权时期,领巾的装饰性大大增加,甚至成为分辨后宫女子身份等级的一部分。例如,慈禧所佩戴的领巾上通常有复杂精美的团寿纹或仙鹤祥纹,为其尊贵地位增添了象征。根据当时的服制规定,皇后的领巾华美隆重,而妃、嫔的领巾则只能绣花纹,不得绣文字。宫女的领巾也严格规定为纯白色,无任何花纹。这一现象也是当时清宫审美风格和等级制度的体现。

清朝女性的发型变化也影响了领巾的设计。例如,从“两把头”到“大拉翅”,领巾的长度和宽度也随之变化,以适应整体造型的协调。当时的画作显示道光时期的孝慎成皇后和咸丰时期的慈安皇后,都以适当配色的领巾勾勒出精致华丽的形象。

然而,时至清末,领巾逐渐显得过时了。原因之一是随着立领设计的兴起,领巾的功能逐渐被立领所取代。在同治、光绪时期,立领成为了马褂、坎肩等服饰的标配,女性服饰上的立领甚至高至脸颊。立领不仅实用,还增强了服饰的整体美感。此外,西风东渐时期,西方围巾传入我国,因其御寒效果显著,迅速被满清女性接受,传统领巾在此背景下逐渐消失。

清末的一些照片显示,即使当时仍有人穿着圆领服饰,佩戴着领巾,但其形式和质感都不如以前精致,显示出这一服饰元素正在退出舞台。转眼间,随着洋人及其文化进入我国,清朝后妃的日常装扮中,领巾已被立领和新的时尚围巾所替代。

0 阅读:86
乐妍伴读

乐妍伴读

将有趣、有价值感的文史故事说与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