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中期,出现了像范仲淹这样的政治家,为时代注入了新鲜血液

古韵行者 2024-08-06 19:41:12

一个朝代刚刚建立的时候,由于创立者出身寒微,所以对百姓的苦难有切身体会,这时在治国上就会格外公正严明。从宋朝就能看出,刚开始时,因为赵匡胤是靠自己的本事赢得天下,所以他不管是体恤民情,还是任用贤能,都做得相当到位,为后世子孙奠定了良好基础。之后江山落到了真宗赵恒手里,这位年轻皇帝起初也颇有魄力,推行了不少改革,而且继承了先辈的优良传统,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后人还把这段时期称为"咸平之治"呢。那时汴京的街上,随处可见外国商人开设的铺子,做着各式各样的买卖;众多文人墨客也创作了不少诗词歌赋,时至今日流传下来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

也许是因为真宗年纪渐长,或是在皇位上坐久了,他开始贪图享乐,还特别宠爱后宫里的刘皇后,让自己的外戚当上了高官显爵,这就为日后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随着寇准等人的权势不断增长,这些人的野心也膨胀起来。因为他们出身寒微,就想把皇帝架空,自己在朝中称霸做主。之后才有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虽然经过几年时间,宋朝朝廷逐渐平定了这些内乱,但此时百姓的生活已经变得十分艰难,也让宋朝的统治从鼎盛时期开始走向下坡路。

到了宋朝中期,经常有地方官员仗着手中权力割据一方的情况。在朝中,那些权臣靠着雄厚的实力挑战皇权,甚至有些皇帝的生杀大权都被这些人掌控着。这些大臣能让皇帝的位置说换就换,很多人都想改变这种局面,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只有范仲淹。他是苏州人,从小就聪明好学,据说有次他被一位老先生抱在怀里,旁人就逗他玩,说:"你是哪家的孩子呀,怎么会在这位老先生怀里?"他自信地回答:"我是读书人家的孩子。"这个回答让在场的大人们都很惊讶,因为他不仅回答得体,还表现出对读书人的尊重,这也让那位老先生对怀里的小范仲淹格外喜爱。

也许是范仲淹从小就有了这样的报国之志,长大后他在仕途上升得很快。从初次被举荐为官,到成为朝中重臣,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在他被任命为谏官后,就开始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这时他的老师王随更是推荐他担任更重要的职务。当时范仲淹年近四十,正是人生的黄金岁月,为什么要如此急切地上升呢?当然其中也有些不为人知的原因,朝中到处都有权臣作祟,但这些人没有选择那些年轻气盛的新贵,而是选择了沉稳老练的范仲淹。对于其中的原因,后人也颇有质疑。至于他的老师王随,为何突然被贬官外放,史书上也没有详细记载,只能任凭现代人根据历史资料大胆推测了。

虽然范仲淹的仕途看起来有些蹊跷,但他当上重臣后却非常勤勉尽责。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衙门处理公务,大量阅读各地官员的奏章。对于先贤留下的典籍,他也爱不释手,尤其钦佩司马光的为人。他认为司马光就像自己的偶像一样。刚开始时,他对政治改革还充满热情,开启了一段不错的时光。上任后就提出了著名的"十事疏",对地方官员的权力做了不少限制。这时,那些地方上的藩镇节度使,有的被罢免,有的则归顺了朝廷。他的这些举措,也让百姓过上了一段安稳日子。但对于已经走向衰落的北宋来说,这样做也收效甚微。因为他的地位是靠那些权臣们支持的,所以对这些人也不得不礼遇有加。他甚至把一些朋党之人提拔成了重臣,有些人的权势更是一时无两,手中握有大量兵权。原本朝中这些大臣只能掌管一些内廷事务,但现在他却给了这些人更大的权力,对于军政大事、边疆防务,全都下放给了这些人。当然这样做是很有风险的,因为他已经失去了制衡权臣的最好机会。在他之后,宋朝的皇帝就显得很无奈,只能听命于这些人。再后来,宋朝的那些君主反而不理朝政,直接把这些事交给身边的权臣处理。

当然他这样做,也让自己的处境变得很危险。据说范仲淹最后也是被身边的政敌所陷害。因为在取得了一些成就后,他就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想要像古代圣贤一样治国安邦,让天下太平。所以他从民间请来了不少学者,跟他一起讨论治国之道。长期的操劳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性情也变得有些急躁,失去了往日谦和的风范。有时还会无缘无故地责骂下属,对于朝中的同僚也常常言辞激烈。这时那些趾高气扬的权臣们怎会容忍这样的事,于是大家联合起来,把范仲淹排挤出朝廷,然后还制造了个谣言,说他是因为过度劳累而生病。朝廷对外宣称范仲淹是因病请辞,不让外人知道真相。在范仲淹晚年,他虽然身体每况愈下,却仍然关心国事,有时喜有时忧,对那些曾经亲近的人,他也渐渐起了疑心。说起来也是很可悲,在宋朝,范仲淹和司马光、王安石都是三个受到后世评价很高的政治家,而且范仲淹还有"小司马"的美名。这也就是说他在为政方面,和司马光有相似的才能,但在后期整个人却变得有些偏激,大量地推行新政,还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从此也让朝中有了些不良风气。也许对范仲淹来说,他没想到会给后世的政治改革,造成如此深远的影响。

0 阅读:1

古韵行者

简介:穿梭于历史长河,对古代文化充满无限热爱与探索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