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的中国,正处于一片风雨飘摇之中。
北方军阀的刀光剑影尚未散去,南方政权的分裂态势愈演愈烈,我党的星星之火在全国渐显燎原之势。
而觊觎神州大地已久的日本,如同一只蓄势待发的猛兽,正在暗夜中窥伺着它的猎物。
沈阳城内,肃杀的秋风卷起阵阵落叶,在这座曾经显赫一时的奉系重镇上空盘旋。
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的密室中,参谋石原莞尔正凝视着墙上的东北地图,他锐利的目光在地图上游走,仿佛已经看到了这片富饶土地上即将上演的血与火的交响曲。
此时的中国政坛,正如一盘错综复杂的棋局。
蒋介石与汪精卫的党内角力已到白热化阶段,各路军阀蠢蠢欲动。
统领东北的少帅张学良,这位从战火中崛起的年轻将领,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着一个足以改变民族命运的抉择……
我是阅然文创,专注分享那些尘封在历史中的陈年往事……
九一八事变前:江雨欲来风满楼
日本关东军的特务们如同游走的黑影,在东北的各个角落收集情报。
他们的目光不仅投向中国军队的驻地,更渗透到东北的每一条铁路、每一座工厂。
特别是沈阳北大营,这座东北军的精锐驻地,更是他们重点关注的对象。
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这两位日本陆军大学的高材生,在关东军司令部密室中绘制的不仅是军事部署图,更是一幅改变东亚格局的宏伟蓝图。
他们深谙一个真理:控制东北,就等于掌握了日本帝国扩张的命脉。
与外界的想象截然不同,张学良治下的东北军并非不堪一击。
30万正规部队中,不乏经过现代化训练的精锐。
德制克虏伯大炮的轰鸣声经常在训练场上回荡,捷克式机枪的射击声此起彼伏。
这支军队,是奉系逐鹿天下的主力精锐。
然而,在日本关东军的眼中,这些奉系的武器装备不过是虚有其表的门面。
他们密谋着在东北军的手里夺下中国东北的战略位置和丰富资源。
1931年的夏季,沈阳城的天空阴云密布,日本正在酝酿着邪恶的阴谋……
事变之夜:命运与决策的纠结
1931年9月18日的沈阳城笼罩在一片诡异的寂静中。
柳条湖铁路旁,零星巡逻的东北军步履匆匆,仿佛预感到即将到来的风暴。
夜色渐深,距离沈阳北面7.5公里处的铁路线上,一队身影鬼魅般地穿梭于暗影之间。
当晚10时20分,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撕裂了夜空的寂静。这
颗精心布置的炸弹,不仅炸毁了一段南满铁路的铁轨,更在中华民族的心脉上,烙下了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痕。
爆炸现场,三具穿着中国军服的尸体被刻意安排,这场精心设计的栽赃,成为了日军发动全面进攻的导火索。
九一八事变爆发,磨刀霍霍的日本人正式吹响了进攻中国的号角。
这天夜里,张学良正在北平欣赏着梅兰芳的《宇宙锋》。
而在长江的一艘轮船上,蒋介石正望着江景,思考着如何对付盘踞在中原的各方军阀势力
9月19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
昨晚倭寇无故攻击我沈阳兵工厂,并占领我营房。如此民族以理论绝无存在……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作为东北的实际掌控者,张学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抉择。
他的案头堆积着各种军事情报:关东军的调动、各部队的战备状态、后勤补给的困境。
更重要的是,他必须在保存实力和奋起抗争之间做出抉择。
是打?还是撤?张学良犹豫不定。
日本人的突然进攻,彻底打乱了蒋和张的阵脚,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一团乱麻一样死死地缠绕着两人……
日本人的野心与决策者的迟疑
日本关东军的行动,出乎意料的顺利,他们在沈阳城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
但是,沈阳的陷落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日军如同得势的鬣狗般迅速将屠刀伸向了整个东北。
长春、吉林、哈尔滨,一座座城市相继沦陷,关东军在东北大地上肆意侵略。
这是一场早有预谋的军事侵略,日本人不仅利用了中国内部的政治矛盾,更抓住了世界经济大萧条带来的国际局势变化。
当西方列强忙于应对经济危机时,东亚的战略真空给了他们可乘之机。
蒋介石还在观望,张学良还在纠结。
蒋介石,这个当时中国实际的掌权者,在面对外寇赤裸裸的侵略时,竟然还在希望通过国际联盟的调停解决问题。
他的心思,不在国家利益,而在权谋博弈。
当时国内各派势力的平衡、军事力量的对比,是他做出决定时的权衡砝码。
他希望通过外交斡旋解决东北问题,自己可以抽出手来去解决那些反对他的势力。
而张学良这边,盘根交错的东北局势令他举棋不定。
当时的华北,傅作义与阎锡山等都对南京政府保持着微妙的抵触情绪。
如果此时选择与日本人死战,张学良很难保证自己的背后是否安全。
然而,与高层们弃国家利益于不顾的权衡不同,中国军人毅然决然地选择拿起枪抵抗敌人
10月16日,黑龙江省防军在马占山的带领下,在齐齐哈尔市泰来县的嫩江桥上展开对日反击。
在这场战斗,马占山不仅击退了关东军,更杀死了2000余名的日本人,中国军队首次向日本侵略者展示出了自己的血性!
然而,此时中国政坛上的各位大佬们,却仍在热衷于争权夺势……
波诡云谲的中国政坛
九一八事变之前,汪精卫在1931年的五月纠集广州国民党势力成立了广州国民政府。
他在南方另立门户,要同蒋介石分庭抗礼。
国内一片哗然,国民党的内部的出现了严重的分裂。
更可笑的是,在1931年12月15日,广州派系持续施压国民政府,蒋介石被迫下野。
这个消息传到张学良耳中时,他发出了一封充满绝望的电报:
今玄礼五任痛心日寇尽破锦州,河北局面如何善处?
国难当头,权利的中枢还在同室操戈,这就是当时国民政府的荒唐情景……
1932年1月3日,关东军占领了锦州城,东北军被迫退至关内。
随着东北最后的战略要地的丢失,标志着整个东北的沦陷。
中国失去了东北。
蒋介石却仍在嚷着:攘外必先安内……
日本人得逞了。
张学良虽然后来发动了西安兵谏,但30万东北军将整个东北拱手相让,让他一生充满了争议……
九一八事变和东北的弃守,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为沉痛的篇章之一。
这场事变,不仅是所有中国人的耻辱,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当国家和民族在面临危难时刻时,国民政府内部的荒唐和无能。
兄弟阋墙,外侮必至。
东北的沦丧有日本人的野心,更有国民政府内斗的作祟。
纵观当年的国民党政权,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荒唐剧闹出了不少次。
这样的一群人,岂能不灭亡?
忆昔时,望今朝。
九一八事变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痛,更是所有东北人抹除不掉的耻辱伤痕。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这句话不仅我们这辈人要说,更要时时刻刻地对我们后辈讲。
中华民族,虽然热爱和平,但决不能忘记历史和耻辱。
总会有那么一天,我们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