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是华夏文明的骄傲,也是古典文学的顶峰,盛唐时期的诗歌更反映出大唐帝国的宏伟气象,盛唐诗人也因为其不朽作品而名垂千古。
说起盛唐诗人,很多作者可以如数家珍地道出李白、杜甫、王维和孟浩然等人的优秀作品,不过另外一位诗人也绝对不容小觑,他就是《黄鹤楼》的作者崔颢。
这位盛唐诗人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更显得超凡脱俗、不拘一格,以至于让诗仙有时都感到自愧不如。下面介绍崔颢的一首名作,雄浑壮丽,虚实结合,结尾显得水到渠成。
行经华阴
盛唐 · 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树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无如此处学长生。
崔颢出生于门阀士族,20岁时进士及第,乃是唐代开元年间的大才子。他当过县尉、监察御史,最后官至司勋员外郎(从六品)。崔颢的早期作品有些浮艳,内容多涉及闺情和佳人,晚年作品则经常描绘边塞和现实生活。
崔颢的传世名篇虽然不多,不过他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就足以傲视所有的盛唐才子。这首七律创作于作者前往京城长安、途经华阴之时,诗人站在巍峨的山巅上,心潮翻涌,于是写下一首慷慨激昂的诗篇。
诗的大意是:诗人在高峻的华山上,俯瞰远处的帝都,三座险峻的山峰仿佛伸展到天外,根本不是通过人力的刀砍斧削而形成。雄伟的武帝祠庄严肃穆,层层乌云即将消散;雨过天霁,形如仙人掌的山峰上尽显一派苍翠。
秦岭上的关隘地势险要,仿佛正枕靠着周围的那片大好河山;通向京城的驿路上林木茂密,一直延伸到汉畤。诗人想问一下那些争名逐利的路人,为何不在此处学习长生不老的道术?
崔颢喜欢登山临水,他的很多作品描写也会细腻地描绘奇峰怪石和亭台楼榭,并借景抒情,委婉地表达心中的复杂思绪。诗人善于将自然景物与传说神话融合在一起,并利用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言辞,营造出一种阔大、梦幻的深邃意境,从而令人遐想无限,又收获良多。
开篇点题,展现出华山的雄伟气势。华山又称太华,位于陕西华阴,距离唐代京城长安一百多公里。咸京原指秦朝的首都咸阳,唐人经常以此代指长安城。“岧峣”二字,形容出高耸入云的形貌;“三峰”指华山上的莲花、玉女、松桧三座山峰。“削不成”,暗指鬼斧神工,也为后文的“学长生”打下铺垫。
颔联具体描写两处自然景点,“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相传汉武帝曾登上华山,并命人修建灵祠、以供祭祀,后世便称其为武帝祠。仙人掌,是指华山上的一座陡峭山峰。
因为云散、天晴,从而让这两处著名的景点清新如洗,也显得非常醒目,让诗人顿时觉得神清气爽。读者更能想象出其他几座山峰,一定是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颈联更显笔下生花,“河山北枕秦关险,驿树西连汉畤平。”黄河距离华山非常遥远,目之所及无法看见。诗人却发挥想象,并挥动如椽巨笔,为读者展现出一派阔大和幻梦的图画。汉畤是指汉代帝王祭奠上天之处,也指当年汉高祖曾经到达的长安城以北的古迹。
结尾水到渠成,又耐人深思,“借问路傍名利客,无如此处学长生。”诗人途经华阴、前往帝都,本来打算谋取功名、留名青史,可是当他发现雄伟的山峰宛如天造地设,不禁感慨眼前的这一切皆非人力可为。
诗人于是便开始悲戚凡夫俗子的渺小,更期望获得一种神力,从而最终发出求取功名不如学习不老之术的慨叹。其实诗人未必不知道升仙的道术都是虚幻,他只不过从反面进一步表达出对华山巍峨壮观的赞美之意,可谓意在言外,又构思奇特!
凭两首七律,是可以打败杜牧。七律是很难写好的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