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24 日,于西方而言,是“平安夜”,是宗教文化衍生出的欢乐节日,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但在一些人盲目追捧下,它逐渐成为一种消费与娱乐的符号。
而对于中国,12 月 24 日,美军残部狼狈撤离,长津湖战役胜利结束。这场胜利,粉碎了美军的战略企图,捍卫了国家尊严,为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贡献。这一天是长津湖战役胜利纪念日,是一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见证。
虽是胜利,却是悲壮!

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中美两国精锐部队在朝鲜长津湖地区进行了一场激烈交战,史称长津湖战役。
一,战役背景
战略层面
从美国角度看,第一次战役受挫并未使其放弃野心,集结重兵分东西两线推进,东线部队的部署意在通过侧后迂回包抄,配合西线形成钳形攻势,实现对朝鲜的全面控制,以达成其在东北亚的战略目标。
志愿军方面,9兵团负责东线反击,这是基于整体战略布局的关键安排。虽然26军未及时到位,但20、27军毅然参战。
兵力对比
美军东线总兵力约10万,包括美陆战1师等精锐部队,装备先进、火力强大,拥有制空权和后勤优势。
美陆战1师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中资历最老、规模最大的现役师级部队,组建于1941年2月1日.其在二战时期战功赫赫,参加过“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等重要战役.
长津湖战役中,美陆战1师作为美军东线的主要力量,全师编制约2.5万人,三个陆战团为骨干,还有师直属部队。全师每个陆战团都配有24门火炮及5辆坦克,另外还配有72门重型火炮的炮兵团,配有54门105毫米榴弹炮和18门155毫米榴弹炮,以及一个由70辆坦克组成的坦克营。除此之外,还能得到陆战队第一航空联队的空中支援,该联队通常编制为 3 个中队(72 架飞机) , 最多时达 7 个中队(约 150 架飞机)。
志愿军参战的20、27军约10万兵力,隶属第九兵团。武器装备落后,多为简陋的步兵轻武器,缺乏重火力支援,且制空权受限,后勤补给困难。第 9 兵团总兵力 15 万人,拥有平射炮 160 门, 迫击炮 1321 门, 重机枪 580 挺, 轻机枪3056 挺, 冲锋枪 12282 支, 高射机枪 3 挺, 虽然装备的火炮数量总和远多于美军陆战一师, 但是其大部分火炮都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旧式装备,主要是轻型野战炮、 步兵炮和迫击炮, 绝大部分火炮口径不超过 100 毫米, 无论是威力还是射程均不及美陆战一师装备的火炮。

二,作战条件极为恶劣
当时朝鲜遭遇 50 年难遇的隆冬,气温低至零下 30℃至 40℃。这样的极寒天气下,战场上的一切都被冰雪覆盖,武器装备极易失灵,枪支的枪栓会被冻住,无法正常射击;迫击炮的炮弹也因低温而变得异常脆弱,发射时容易出现故障。
战士们在野外潜伏或行军,手脚、耳朵等暴露部位很快就会被冻伤。长时间在雪地中卧倒等待作战命令,许多战士的身体与雪地冻结在一起,稍一挪动就会扯掉皮肤。
9 兵团的战士大多来自南方,紧急入朝作战,来不及更换厚重保暖的冬装,身着单薄的棉衣就奔赴战场。这些棉衣在江南的冬天或许足够御寒,但在朝鲜的冰天雪地中,几乎起不到保暖作用。战士们只能用单薄的衣物紧紧裹住身体,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并且物资补给也极度困难,由于美军掌握着制空权,对志愿军的补给线进行狂轰滥炸,物资运输损失巨大。战士们常常面临断粮的困境,只能靠少量的炒面和冻土豆充饥。冻土豆硬如石头,战士们需要先将其放在怀里焐热,才能咬得动。

与之相比,美军后勤保障体系高度发达,每个士兵都配备了厚厚的防寒服、皮靴、保暖手套、帽子等,还有鸭绒睡袋。他们的营地有取暖设备,能随时喝到热咖啡、吃到热饭菜。
武器装备的补给也十分充足,枪支弹药、燃油等物资应有尽有,损坏的装备能及时得到更换和维修。相比之下,志愿军后勤保障水平极低,物资运输全靠人力和简陋的交通工具,在美军的封锁下,物资很难及时、足额地送到战士手中。
美军拥有绝对的火力优势,各种先进的火炮、坦克、装甲车数量众多,且有强大的空中力量支持。战斗中,美军可以随时呼叫飞机进行轰炸和扫射,对志愿军阵地进行大面积的火力覆盖。
志愿军的武器主要是从敌人手中缴获的,型号杂、性能差、弹药少。火炮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大多是老旧的装备,炮弹也十分稀缺。在与美军的对抗中,志愿军往往只能依靠近战和顽强的战斗意志来弥补火力上的不足。
三,战役经过

11月27日 总攻打响,分割包围
1950 年 11 月 27 日黄昏,气温已降至零下三十多摄氏度。隐藏在长津湖地区崇山峻岭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9 兵团,在宋时轮司令员的指挥下,按预定计划向美军发起全面进攻。
志愿军战士们如猛虎下山,以迅猛之势插入美军防线。第 20 军、第 27 军迅速行动,将美军第 10 军所属的陆战第 1 师、步兵第 7 师等部队分割包围成五段。这一战术动作打乱了美军的部署,使其陷入混乱。在志愿军的突然打击下,美军还来不及组织有效的反击,就被分割在不同的区域,相互之间难以呼应支援。
美军环形防御,负隅顽抗
尽管被志愿军分割包围,但美军凭借着强大的军事装备和丰富的作战经验,迅速调整部署,组织起环形防御。他们将坦克、装甲车等重武器布置在阵地周边,形成坚固的火力圈,用密集的火力阻止志愿军的进攻。
美军的空中力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十架飞机不断在战场上空盘旋,对志愿军阵地进行轰炸和扫射,给志愿军造成了一定的伤亡和阻碍。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的进攻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战士们毫不退缩,继续向美军阵地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冲锋。
“北极熊团”覆灭

在被围的美军部队中,美第 7 师 31 团号称“北极熊团”,有着辉煌的历史和较强的战斗力。但在长津湖战役中,他们遭遇了志愿军的沉重打击。
在志愿军的猛烈攻击下,“北极熊团”开始夺路南逃。为了掩护突围,美军出动了数十架飞机进行空中支援,对志愿军追击部队进行狂轰滥炸。然而,志愿军战士们不畏强敌,紧紧咬住敌人。
经过激烈的战斗,志愿军第 27 军 80 师、81 师与该团激战数日,成功将其大部歼灭。除了 200 余人侥幸逃脱外,“北极熊团”全团 3000 多人被歼。这一战果极大地打击了美军的士气,“北极熊团”的团旗也被志愿军缴获,成为了这段历史的珍贵见证。
美陆战 1 师艰难突围

美陆战 1 师是美军的王牌部队,在被志愿军分割包围后,开始了艰难的突围行动。志愿军第 20 军对其进行了沿途缠斗。
在长达 22 公里的突围路上,美陆战 1 师遭遇了志愿军的层层阻击。志愿军战士们利用地形优势,在道路两侧的山上构筑工事,不断向美军发起攻击。美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在这狭窄的道路上,美军的机械化部队难以发挥优势。
经过三天的苦战,美陆战 1 师才艰难地走完这 22 公里路程,付出了伤亡 1500 余人的惨重代价。在这场战斗中,志愿军的顽强阻击给美陆战 1 师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强大战斗力。
请继续阅读下篇:铭记长津湖,忘却“平安夜”!挺直中华民族脊梁!
https://m.toutiao.com/is/iUs1xdJY/ - 硕果廉博:铭记长津湖,忘却“平安夜”!挺直中华民族脊梁! - 今日头条
用户10xxx88
遗忘历史就是对革命先辈牺牲的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