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高超声速武器带来的巨大威胁,美国太空发展局迈出实质性一步。太空发展局是美国天军的下属机构,2019年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大力推动下天军(USSF)成为了美国第六军种。
据国内知名媒体报道,4月2日马斯克的SpaceX公司利用“猎鹰”9火箭一次性向距离地面1000公里倾角为90°的极地轨道输送了10颗卫星,其中2颗为导弹跟踪卫星,负责导弹跟踪;8颗通信传输卫星,负责数据传输。
上述卫星为 “分布式作战人员太空架构”的首批卫星,该太空架构前期发射178颗卫星,分2阶段部署,第0阶段部署28颗卫星,剩余18颗计划在2023年12月前完成发射;第1阶段部署150颗卫星,计划在2024年和2025年完成发射,届时“分布式作战人员太空架构”具有初步作战能力。
“分布式作战人员太空架构”最早可追溯到2020年,原名叫国防太空架构,主要分为七层: 传输 (通信)层、跟踪层、监管层、战斗管理层、导航层、威慑层和支撑层,本次发射的2颗跟踪卫星属于跟踪层,10颗通信卫星属于传输层。
从美国太空发展局第一次提出组建新一代国防太空体系的想法,到落地仅仅过去2年多,为什么美国火急火燎地推动“分布式作战人员太空架构”?
一位美国太空发展局高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直言不讳地表示目前美国本土、航母感受了来自高超声速武器的巨大压力,军方曾投入巨大精力研究俄罗斯的“先锋”、“匕首”、“锆石”和中国的东风-17等高超声速武器,却进展缓慢。
为改变这一局面,更为成功监测、预警、跟踪高超声速导弹必须重新构建一套新型卫星监测系统,这种情况下“分布式作战人员太空架构”应运而生。
为确保“分布式作战人员太空架构”顺利展开,2022年7月中旬美国太空发展局豪掷13亿美元与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和L3哈里斯分别签订战略合同,前者合同金额为7亿美元,后者为6亿美元,由他们共同制造28颗卫星,每颗卫星均携带宽视场(WFOV)天顶持续红外(OPIR)传感器,他们正是太空架构第0阶段将要部署的28颗卫星。
核算下来每颗卫星造价达4600万元,相比之下SpaceX公司50万美元一颗的星链卫星简直是“便宜得要死”,但有一个问题摆在面前:美国太空发展局为何要花重金研制这些卫星呢?
要知道美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间谍卫星的国家,单一颗2016年发射的专门用于监测他国情报信号的NROL-37卫星,重达6吨、造价超过20亿美元;“锁眼”系列间谍卫星照片精度更是达到10至15厘米,为何偏偏“舍近求远”呢?
原来这是美国的无奈之举,常规导弹需要助推器配合,助推器工作时向外散发红外信号,卫星可以通过监测异常红外信号提前预测导弹落点,比如2020年美国就利用天基红外系统(SBIRS)星座监测到一枚伊朗袭击美驻伊拉克军事基地的弹道导弹,并成功发出预警。
但SBIRS对于超高声速导弹却成了摆设,因为超高声速导弹发射后残留的红外特征只有常规弹道导弹的1/10到1/20,同时助推器在很短时间内将弹头加速到一个极高的速度,弹头在飞行过程中温度迅速下降,所以常规卫星很难对其跟踪,包括天基红外系统。
美国专家认为正组建的“分布式作战人员太空架构”足以弥补常规卫星上的不足,卫星轨道高度仅为1000千米,远远小于天基红外系统中35786千米的卫星高度,足够卫星“看得清”。
当超高声速飞行装置与助燃剂脱离后虽然以较高速度在大气层内机动,但机动过程中与大气层摩擦表面温度有起伏,这一微小变化很容易被近地跟踪卫星监测到,并以此记录出飞行器飞行轨迹,随后将信息传递给通信传输卫星。
通信传输卫星通过Link16数据链快速传递给地面,将所有信息融合处理后绘制出飞行器接下来的飞行轨迹,并控制拦截装置拦截。此外,Link16数据链还会将信号传递给飞行器落地点,地面人员接收后提前进入掩体。
不过,低轨道上的卫星移动速度太快,这就需要部署数百颗卫星同时、分区域监测才能跟踪导弹发射,这也是美国一次发射10颗卫星的关键所在,否则部署完要等到猴年马月了。
美国军事专家也承认,“分布式作战人员太空架构”也存在局限性,虽然可跟踪超声速导弹,但拦截5马赫速度的高超音速导弹,发射的拦截弹速度至少达到8马赫,美国军方真有足够的资金部署全新的反导系统吗?这值得怀疑。
专家还表示,对方有可能提前用激光、导弹摧毁太空架构上的卫星,等卫星瘫痪后再发射导弹,这也是美国需要考虑和面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