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贞元十三年(797年),孟郊终于进士及第了,他实在高兴极了。穿上崭新的衣服,扎上彩带红花,骑上高头大马,孟郊在长安城里尽情地游览。京城美丽的景色使他赞叹,高中进士的喜悦又使他万分得意,于是,他写下了著名的《登科后》诗: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风得意马蹄疾 (图片来源网络)
诗一开头就直抒自己的心情,说以往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看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创造了“春风得意”一词的孟郊,除了及第游街这一天,一生其余的日子都被失意和厄运笼罩着。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孟郊出生不久,父亲就离开了人世,幼年丧父的孟郊,跟随母亲回到了河南老家,居住在洛阳嵩山一带,生活十分艰苦,有时要靠挖野菜填饱肚子。孟郊曾作诗描述当时情景:“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碍,谁为天地宽!”
孤僻性格的孟郊少年时颇有才气,闻名乡里。他发奋读书,立志科考,想着早早登第,摆脱贫困的生活,让老母颐养天年。孟郊三十岁时离开家乡,远游到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想在地方幕府谋个差事,结果都无功而返。五年后,孟郊又离开家乡,抱着衣锦还乡的心愿,来到京都长安,踏上了漫长的求仕生涯。
尽管孟郊才华超群,却一直屡试不第,频频落榜。孟郊锲而不舍,屡败屡战。这一考就考了十一年。每一次孟郊名落孙山,孤独地徘徊在客舍里,想起家乡含辛茹苦的母亲,总是无法遣怀,他写了一首《远游》:慈乌不远飞,孝子念先归。而我独何事,四时心有违。对自己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发出了无奈的深深自责。孟郊在长安给母亲写信,常常泪水伴着墨水流下,他曾写了一首《归信吟》,真情所发,感人至深。“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孟郊(图片来源网络)
直到四十六岁,孟郊才终于考中进士。十一年心疲力竭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于是有了骑马观花的快乐一日。
考中进士后,还要等待上面委派官职,孟郊性情耿介,虽然在考进士前后,写了很多干谒诗如《古意赠梁肃补阙》、《上包祭酒》、《献汉南樊尚书》、《赠苏州韦郎中使君》拜见朝廷大员,为自己谋求仕途,但一直没有结果。直到四年之后,年过半百岁的孟郊,才得到溧阳县尉这样一个小小芝麻官。
到溧阳上任后,孟郊派人将老母从家乡接来,亲自到溧水边去迎接。见到老母,孟郊不禁触景生情,想到每次外出归来,老母在昏暗灯光下给自己缝补衣裳场景,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时她密密缝着儿子的衣服,担心孩子太晚回家。谁能说像萱草的那点孝心,可以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慈?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世态炎凉,愈觉亲情之可贵,此诗歌颂了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发自肺腑,感人至深,从而引起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共鸣。
慈母手中线 (图片来源网络)
孟郊在溧阳上任,并不关心政务,整天以作诗为乐,竟然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如果一天没人叫他吃饭,他一天不吃饭都不感到饥饿。有时会放下所有的工作和事务,闷在家里作诗。还有时外出饮酒作诗,一天都不回来。顶头上司溧阳县令对此很生气,无奈又招聘一个临时的县尉,代替孟郊履行公职,但要扣除孟郊一半的俸禄给代职者。这使孟效本不宽裕的生活更加艰难。本性是诗人的孟郊最终离开了官场,辞官回家专心写诗去了。
写诗也要吃饭生活,元和初年,孟郊被朋友郑余庆推荐任职河南水陆转运从事,从此孟郊定居洛阳。孟郊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连丧三子,六十岁时母亲病故,辞去官职,回家守孝三年。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孟郊在悲痛交加和穷困潦倒中坚持着写作,“一生空吟诗,不觉成白头”。
814年,孟郊守孝期满,接受朋友的荐举,拖着多病的身躯,去异地任职,当走到阌乡(今河南灵宝)时,暴病去世,享年64岁。孟郊去世时,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诗人韩愈、张籍、樊宗师等人凑钱将其安葬在洛阳邙山。孟郊谢世后不久,武康邑人即立孟郊祠,于今祠前长悬竖联:名诗一首抒尽人间母子情,巨篇五百咏遍天下平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