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秋天,感悟生命,发现出游的深层价值

月光煮茶 2022-10-03 11:23:06

01

秋风一起,出行的人们就多了起来。

那是大自然对孩子们的一番召唤。

天高地阔,云水悠悠。

人们告别钢筋水泥构筑起来的城市空间,面向自然,奔向那里。

在自然的山间溪流之畔、草木丛林之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仰望着悠悠浮云,

聆听着枝叶间的鸟鸣啾啾,于是灵魂便在这样一方天地间自然舒展和安顿,乐此不疲,好不逍遥。

02

这样的一种生命情感体验状态,似乎是冥冥之中现代人对祖先离开的故居

---“自然老家”的回归和拜谒。

在文明之初,自然丛林、山间洞穴,曾是先人长久的栖居之地。

那是人类的老家,后裔们的故园。

斗转星移,文明赓续。村落形成,城邦构建。人类赶了好长的路,才来到今天。

03

21世纪的孩子们,匆匆赶来故园,虔诚问安。天大地大,大象无形。

她化育过先人,岁数不小,体态经年有变,但秉性变化不大,气韵犹存。

风还是千年的风,土还是千年的土,月还是当年的月,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变和不变同在。

大自然的胸怀依旧宽厚,脾气依旧不急不躁,不温不火,四季轮回,

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总会走,从未有变。她什么都不说,似乎又说明白了一切。

人类作为大自然的孩子,拜谒故园,心怀敬畏。在敬畏的台阶下止步,顶礼膜拜,感受教诲。

自然母亲的仁厚在天地中,她的慈爱在万物呈现中,她的叮咛在天籁中,

她的告诫在秋风中,她的开导在演变中,她的家训在岁月中。

草木枯荣,生生灭灭,万事万物,莫不如此。

04

蒿草蔽日、大树擎天,峰峦顽石,桑田沧海,终究走向枯萎和腐朽,

化为泥土,溶解在漫漫的时间长河里,了无痕迹,就像从来没有来过一样。

作为血肉之躯个体的人的命运更是如此。凡夫俗子且不说,

即便像那曾经呼风唤雨的权贵、叱咤风云的英雄、一掷千金的富豪、

倾国倾城的红颜、妙笔生花的才子、妙手回春的神医、十恶不赦的恶霸、

感天动地的壮士、参透大道的智者、修行深厚的慧人......

他们也在一年又一年的秋风中走向没落,走向衰亡,尘归尘,土归土,归于虚无。

秋风啊秋风,肃杀万物,摧枯拉朽,一年又一年,白了多少少年头,催动着人世更迭,一代又一代。

于是,在浩荡的秋风里,我们不禁叩问苍穹,人生一世,沧海一粟,他的意义何在?

苍天不语,依旧白云悠悠,像昨天一样,像前天一样,像去年一样,像千年前一样。

05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们在满足于吃饱喝足、

穿暖住好的基本需求之外,开始追问人生的价值究竟在何处安放,人类的灵魂终究在何处安顿?

所以千百年来,在落英缤纷的溪水河畔,在潇潇暮雨的秋叶凋零之处,人们一次又一次地问天问地,问遍人心。

其实,人生如四季。童年如春季,生机盎然,来日方长。

青年时精力旺盛,生机勃发,如火热繁茂的盛夏,郁郁葱葱。

只有人到中年,才道天凉好个秋,于瑟瑟的寒颤中将个体老去的生命

与外界草木的枯荣相呼应,在距离夕阳不远的地方,孤独而悲壮地叩天问地,

给渺小卑微的个体生命寻找一个灵魂栖居之所。

06

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向人类推出了几位智慧的头脑,

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哲学思想。在东方,出现了中国的孔子和孟子,

老子和庄子,在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

时代演进,我们国家最终形成了以儒家为主流、儒释道互补融合的文化体系构建。

所以,即便在几千年之后,人们在感到困惑迷茫的时候,仍然需要回望公元前5世纪前后地球上的那几位至圣先贤,

从他们的智慧光芒中参透出一份答案来,好在秋风萧萧、万物萧条、天地肃杀的清秋冷峻境况下寻一个诺亚方舟,给予脆弱的个体生命以渡劫般的搭救。

从某种角度说,儒家教人有德行,奋发有为,舍生取义,死不足惜;

道家教人得自在,看淡死,也看淡生,人和万物一样,出生入死,循环在自然中,自然而然;

F家让人得解脱,万事万物(包括人)自性本空,因缘聚散而已。

缘来而聚,缘尽而散,不悲不喜。

儒释道三家都在以自己的视角来关怀个体生命,教人摆脱生死之大苦。

人生无常,大苦一旦摆脱,人生也就变得轻松,从而活在当下,面向未来。

(注:部分配图源于网络,仅做分享交流,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特此致谢)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