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泥炭储备竞技:俄罗斯总储量1800亿吨,我国储备量如何?

星灿啊 2025-01-08 20:36:36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800亿吨!

俄罗斯泥炭储量富可敌国,而中国泥炭储备,究竟是深不可测的宝藏,还是难以弥补的短板?

深藏于湿地的宝藏

泥炭,又称草炭或泥煤,是煤炭的“幼年形态”,一种由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在厌氧条件下长期积累形成的有机物质。它并非简单的“泥土”或“草”,其复杂的构成和独特的性质使其在诸多领域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信息来源:《“阳台农夫”手下的“营养土”哪里来?》,光明网。

与已经历了地质变迁、高度变质的煤炭(包括褐煤、烟煤和无烟煤)不同,泥炭保留了更多植物的原始结构和化学成分,这使其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

不同类型的泥炭在性质上存在差异,例如藓类泥炭通常具有更高的有机质含量和更强的吸水能力。

正是这种多样性,使得泥炭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从物理性质来看,泥炭具有低容重、高孔隙度和高吸水性的特点。虽然椰糠和木纤维等替代材料也具有一定的吸水和保水能力,但它们在孔隙度、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方面仍难以与泥炭媲美。

从化学性质来看,泥炭的低电导率和低pH值使其成为一种“干净”的基质材料,有利于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进行精准的营养调控。泥炭富也含有机质和腐殖酸,这两种物质对土壤健康至关重要。

泥炭中成熟有机质的含量远高于常见的鸡粪、羊粪等有机肥,腐殖酸含量更是高出数倍。因此,泥炭不仅可以为植物提供营养,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

泥炭还具有耐分解、结构稳定和后效期长的特点,这意味着它可以在土壤中长期发挥作用,持续改善土壤质量。

当然,泥炭资源并非均匀分布于全球各地,其形成需要特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

全球泥炭资源

在湿润且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泥炭易于形成和积累,而排水不佳的低洼地带则为泥炭的生成提供了完美的环境。因此,全球大部分泥炭资源都集中在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比如欧洲、北美和俄罗斯等地。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别有利于泥炭的长期保存和积累。

全球泥炭地总面积约为400万平方公里,其中绝大部分(86%)仍处于未受干扰的原始状态。目前,用于农业和林业开发的泥炭地面积仅占总面积的7%和4%,而用于泥炭开采的面积则更少,仅占0.1%。

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和芬兰是全球泥炭储量最丰富的五个国家。其中,俄罗斯的泥炭储量尤为突出,约占全球总储量的40%,是名副其实的“泥炭王国”。

欧洲是全球主要的园艺泥炭产地,爱尔兰、瑞典、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德国等国都是重要的泥炭出口国。然而,近年来欧洲的泥炭产量出现了下降趋势,这主要受到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政策的影响。

由于泥炭开采依赖于自然晾晒,降雨量增加会导致泥炭产量下降。一些国家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限制了泥炭的开采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俄罗斯拥有丰富的泥炭资源,但其泥炭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由于开采设备老化、生产效率低下等原因,俄罗斯的泥炭产量远未达到其潜力水平。

这为中国企业投资俄罗斯泥炭产业,提升开采效率,扩大泥炭产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稀缺与进口的必然

中国虽然也拥有一定的泥炭资源,但其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的部分地区,例如若尔盖高原、云贵高原和三江平原等地。全国已探明的泥炭储量约为110亿吨,其中裸露泥炭占70%,埋藏泥炭占30%。

信息来源:《瞭望 | 守护“高原碳库”》,新华社,2023年12月19日。

然而,相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和广阔的国土面积,中国的泥炭资源仍然显得相对稀缺。尤其是藓本泥炭和木本泥炭,在中国的储量极少,而草本泥炭的储量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这种资源稀缺性,使得中国不得不依赖泥炭进口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近年来,中国的泥炭进口量持续攀升,主要进口来源国包括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芬兰等。根据专家预测,未来10-20年,中国的泥炭需求量将达到每年5000万立方米,这将对全球泥炭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

目前,中国进口的泥炭主要用于替代土壤和修复土壤,例如在园艺、花卉种植和草坪建设等领域。此外,少量泥炭也被用于生产有机肥和土壤调理剂。

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耕地质量的日益重视,泥炭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中国泥炭供应链的构建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全球泥炭市场的供需格局正在发生剧烈变化。

欧洲泥炭产量下降、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都为中国的泥炭进口带来了不确定性。其次,俄罗斯作为中国主要的泥炭进口来源国,其泥炭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难以充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此外,国内清关机制的不完善也增加了泥炭进口的难度和成本。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来保障泥炭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

东北师范大学泥炭研究所教授、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泥炭工业分会执行会长孟宪民,在“全球泥炭分布与我国泥炭供应链建设”的主题分享中,强调了泥炭的正确命名,并对中国泥炭供应链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孟宪民教授指出,目前国内存在将国产泥炭称为“草炭”,将进口泥炭称为“进口草炭”的误称。他强调,泥炭的分类应基于其植物残体类型,而非简单地以“草炭”概括。

这种错误的命名方式不仅混淆了泥炭类型,也给国际贸易和学术交流带来了不便。

孟宪民教授预测,未来10-20年,中国泥炭需求量将达到每年5000万立方米。为了满足这一巨大的需求,中国必须积极“走出去”,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获取海外泥炭资源,并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引进来”,提升国内泥炭产业的整体水平。

他建议,中国企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国际泥炭产业的合作,例如投资入股、合资经营、技术转让等。同时,要加强与相关国家在铁路运输、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方面的合作,优化泥炭进口流程,降低贸易成本。

孟宪民教授还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他呼吁加大对泥炭开采技术的研发投入,开发更加高效、环保的开采方式,以确保泥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国作为泥炭资源需求大国,必须高度重视泥炭供应链的建设,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才能确保泥炭资源的稳定供应,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

笔者认为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合作的深化,中国泥炭供应链必将更加完善和高效,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0 阅读:52
星灿啊

星灿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