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一个特殊的QQ群引起了警方的注意。
这个群里聚集了57名已婚女性,她们来自全国各地,原本素不相识,却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紧密联系在一起——怒骂一个名叫陈世华的男人。
当这个骗子最终落网时,他竟然声称无论什么样的女人,只要认识3小时,就能带去宾馆。
这个陈世华究竟是何方神圣,他说的话又是否属实呢?
1在警方要求陈世华在拘留证签字的时候,发现他签的名字竟然是马登毅。
看待警方的疑惑,他才表示自己用假名字的原因和他的父亲有很大关系。
1984年,马登毅出生在宁夏的一个复杂家庭中,他的父亲是个生活作风混乱的人,先后经历了三段婚姻。
马登毅是父亲与第二任妻子所生,但这并没有为他带来稳定和温暖的家庭环境。
童年时期,马登毅经历了父母的离异,父亲的离开给年幼的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更糟糕的是,他被留在了继母身边,继母对这个并非亲生的孩子并无多少怜惜之心,马登毅在她的虐待下度过了痛苦的童年时光。
长期缺乏关爱和正面引导,马登毅逐渐变得自卑内向,难以与他人正常交往。
马登毅的求学之路在初中戛然而止,辍学后,他被迫提前步入社会,开始了艰辛的打工生活。
在各种底层工作中,他经常遭受欺负和嘲笑,同事们对这个沉默寡言的年轻人并不友善,经常以各种方式戏弄他。
特别是当他暗恋的一个女孩对他的感情嗤之以鼻时,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这些负面经历在马登毅心中积累,逐渐转化为对父亲和那些伤害过他的人的怨恨。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马登毅在一家网吧工作期间,闲暇时,他开始在网上浏览各种信息,偶然接触到了女性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这个领域立即吸引了他,他开始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令人惊讶的是,马登毅在这个领域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特别是对女性心理的研究。
他能够快速理解并运用各种心理学理论,这让他在与人交往时有了新的工具。
随着知识的积累,马登毅开始利用心理学知识研究女性心理,他在网上精心打造了一个成功人士的形象,并开发出了独特的"撩妹"技巧。
有了这些知识之后,马登毅便开始了自己的犯罪道路。
22007年,马登毅开始在网络世界中编织他的诈骗帝国,他精心塑造了一个名为陈世华的虚拟身份,一位家境显赫的富二代。
这个身份背后,是马登毅对成功人士形象的精心研究和模仿,他在社交平台上精心布置自己的个人主页,展示着各种奢华的生活照片。
高档餐厅、豪华跑车、名贵手表,这些都成为"陈世华"富二代身份的有力佐证。
马登毅专门寻找那些内心寂寞或生活失意的女性,深知这些女性往往最容易被温柔体贴的言语打动。
并且在这些女性的眼中,"陈世华"的人设是一个事业有成但内心孤独的富二代,这种形象恰好满足了许多女性对理想伴侣的幻想。
在与目标女性接触的过程中,马登毅总是表现得体贴入微,他会仔细倾听对方的烦恼,适时给予安慰和鼓励。
他善于利用心理学知识,迅速洞察对方的需求和弱点,然后投其所好,"陈世华"的成功经历和优越背景,往往能激发这些女性的崇拜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马登毅的诈骗手法令人咋舌,他能在短短3小时内让女性对他死心塌地,在约会过程中,他总能巧妙地让女性主动提出开房,而他自己则不花一分钱。
这种手法不仅节省了他的开支,还能让女性产生一种主导感,进一步增强她们对"陈世华"的信任。
更令人惊讶的是,马登毅会在初期借钱给这些女性,并很快还款,这种行为有效地建立了信任关系,为日后的大额诈骗铺平了道路。
他的诈骗金额逐渐攀升,最高一次竟达到50多万元。
马登毅的诈骗对象有着明显的特征,他主要针对已婚妇女,特别是那些家庭条件较好但婚姻生活不幸福的女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登毅的诈骗手法不断演变,从最初的单纯勾搭到后来的骗财骗色,他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诈骗套路。
他巧妙地运用心理学知识,精准地把握每个女性的心理状态,用恰到好处的言语和行为操纵她们的情感。
马登毅的犯罪行为持续多年,受害女性超过100名,然而,由于大多数受害者都是已婚妇女,她们出于对自身名誉和家庭和睦的考虑,往往选择不向警方报案。
这种沉默无形中助长了马登毅的嚣张气焰,让他的犯罪行为得以长期持续。
尽管如此,一些受害者并未放弃寻求正义,她们在网上组建了群体,互相分享经历,试图找出更多的受害者。
这个群体甚至发起了悬赏活动,希望能够抓捕"陈世华",她们的行动虽然起初未能引起广泛关注,但却为后续的案件侦破埋下了重要伏笔。
3马登毅的犯罪生涯中,最令人不安的莫过于他的"伤疤"习惯。
每当他成功骗取一个女性的信任和金钱,就会在自己身上烫下一个烟疤,这种自虐行为不仅反映了他扭曲的心理状态,更成为了他犯罪历程的可怖记录。
马登毅声称,他能通过这些疤痕回忆起每个被骗者的故事,仿佛这些伤痕是他荒诞人生的里程碑。
自首的时候,他的身上已经布满了100多个烟疤,每一个都代表着一个被毁掉的人生。
令人费解的是,马登毅从不积累财富,每次诈骗所得,他都会迅速挥霍一空,只给自己留下200元作为生活费。
这种近乎自虐的消费模式背后,隐藏着他复杂的心理状态,当他拥有大量金钱时,内心反而感到不安和想哭的冲动。
只有当钱财挥霍殆尽,他才能安心地吃上一顿饭,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许源于他对自己真实身份的厌恶和对虚假生活的沉迷。
马登毅的诈骗行为最终在2016年迎来了终结,法院考虑到他的犯罪事实和社会危害性,判处他9年5个月的有期徒刑。
这个判决不仅是对他个人的惩罚,也向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任何形式的诈骗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结语这起案件在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了警示公众防范诈骗的典型案例,它不仅揭示了诈骗分子的作案手法和心理特征,也反映出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比如,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女性轻易相信一个陌生人的谎言?这是否反映了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情感缺失和精神空虚?
同时,马登毅的案例也引发了人们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关注,他的自虐行为、对金钱的矛盾心理,以及对虚假身份的沉迷,都显示出严重的心理问题。
此外,这个案件还暴露出网络交友平台的安全隐患,马登毅能够长期在网上进行诈骗活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现有监管机制的不足。
如何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有效防范诈骗行为,成为了社交平台和监管部门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参考文献成都检察——2017-02-27《宁夏男子扮富二代骗财骗色,手臂90余个烟疤得手一次烫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