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第6天,感觉孩子的学习状态与热情有点“沉没”倾向,体现在写作业时的频繁跳转上,很难做到沉浸,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自顾的往前,却鲜有实质的收获。
有点焦心,害怕时间的来不及,也担心这样下去,这个寒假会不会荒废掉?是否能用有限的时间有效率的利用,并能得到真正的改善?
我得接受一个现实,那就是:
孩子有上进心,但缺乏对学习的吃苦精神,也没有目标。他所有的驱动力都来源于不想太差,不甘心太差。
一个人内心没有成功的欲望,没有目标感的驱动,行动力自然会大打折扣。
面对孩子的状态,我有点惶惶然,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推动孩子走出自我局限最艰难的一步,那就是勇气和动力,进一步转化为行动力。
想读阿德勒关于对教育孩子的观点,把父母的课题和孩子的课题分开来。即便面对一个不爱学习,不写作业的孩子,也没有办法去强迫孩子,吵也好、唠叨、叹气也好,都无济于事。
我虽然没有吵孩子,但我内心的焦虑和脸色不太好看,估计也被孩子看穿了,因为他问了一句:
妈妈,你是不是要放弃我了?对我失去信心了。
我倒不会因此而对他置之不理,但自己有点内耗和焦虑,是真实的。
除了直面焦虑,我觉察的是更重要的一面: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如果父母逼迫孩子学习,显然是没用的,不仅会有冲突,也会有对抗。
关于家庭教育,我很认同这一句话:
不推崇放任主义,放弃是一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态度。而足够好的家庭教育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加上守护。
对于吃不了苦,没有目标的孩子来说,父母要把学习当成孩子自己的事,在孩子想学习时父母要随时给予帮助,但绝不干涉孩子的课题,在孩子没有向家长求助时闭嘴,也不去指手画脚。
对孩子的学习而言,家长能做的有限,只有陪伴、接纳和因需而助,正如这句话的哲理: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马其喝水。
同理,家长可以督促孩子学习,可以给孩子创造学习环境,也可以协助收手机和监管游戏,但家长不能强迫孩子学习或写作业。这是万万做不到的事。
如果对完全没意愿和状态学习的孩子,强硬的要求,不仅没办法让孩子改变,反而起到反作用。
这可能也是为人父母的无奈以及心有余力不足的现状。
即便是为孩子好的父母,也得放下孩子学习的课题,能做的也只是闭嘴和不加干涉,但随时在孩子有困惑或需要帮助时,挺身而出。
这个阶段对于父母来说是一种煎熬和修炼,但持续的觉察和修炼,也会帮助父母保持高频的情绪稳定,淡然的心态以及随遇而安。
我经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是:
我的孩子不是为了满足我的期待而活,而是为了他自己的期待。
说心里话,我特别想让孩子好好学习,希望孩子能考一个好的大学,也希望孩子能有一个相对高的起点,去过他精彩的人生。
这是一个家长对孩子最坦诚的心声,我从来不认为学习和成绩不重要,正是因为吃过生活的苦,也明晰学习对于孩子的未来说是一个捷径,所以才重视学习。
那些嘴上说根本不在乎孩子学习,压根就不想让孩子学习,也对孩子的成绩完全不在意的家长,我觉得有种“皇帝新装“的即时感,也有种”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自欺欺人。
按我的性格和风格,我会直面自己的内心,直面自己我期待,直面现实后,但依然会处理自己的课题,但也尊重和接纳一切的结果。
每个人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充其量只不过世界的地图一部分,是自己的主宰者,是共同体的一员,是整体的一部分。
没有人永远是焦点,也没有人能永远都会热血沸腾的勇往直前。
与其想明天孩子怎么办,不如想今天我能为孩子做什么?归属感和满足感都是需要用自己的双手获得,然后在更广阔的天地去未尽探索。
这样的心态是联结而不是缠绕,是积极的期待,而不是过高期待。
有鼓励才有勇气,有价值才有勇气。一个人存在就有价值,而被看见和被尊重以及被需要,就是为孩子赋能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