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名家传世作品极少怎么办,那就进行临仿创作

凝萨 2025-04-08 21:28:41

喜欢欣赏明清山水的朋友会发现一个事实,仿元代山水画的作品极多。大部分画家都临仿过黄公望、王蒙、倪瓒的作品。元四家中唯独仿吴镇山水很少见,这是不是意味着古人不喜欢吴镇的画风呢?当然不是了,吴镇作为元四家中的一员,艺术成就有目共睹。至于少有名家临仿他的画风,主要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吴镇的传世作品特别少,流传至今大概有十几幅作品。哪怕在明清两代,很多画家也没有机会看到吴镇山水画真迹。这就导致在学习的时候,找不到范本临仿。其次,吴镇的个人风格很强。一旦个人风格强烈,就容易在困在笔墨形式之中。就好比,宋徽宗之后有很多书法家写瘦金体,但成就如何有目共睹。第三,吴镇画的是渔隐山水,如果无法与他共情,很难画出高雅志趣,更谈不上表现文人精神了。

蓝瑛 仿吴镇山水

仿吴镇山水画很少,并不意味着无人临仿。在明朝末年,出现了一批研究吴镇技法的江南名家。他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创作册页小品这类作品时体会吴镇的笔墨。这幅画《仿吴镇山水》是明末蓝瑛的作品,画的就是吴镇最经典的渔隐山水。

画中人叫渔父不是渔翁,特指寄情山水的文人雅士。画中人物已经变成了艺术形象,借用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表达文人的高尚情操。由于蓝瑛的仿作只是册页,构图上的特点不太明显,只能通过画中树石体会吴镇的笔墨技巧。

蓝瑛 仿吴镇山水 局部

画中前景是几棵杂树,代表一片茂林,山石崖壁上的混点代表荆棘灌木。从前景层林就能看出,无论画枝干还是树叶用笔偏湿、偏淡。这一点和很多人理解的元人山水不太一样。见惯了董其昌仿元人山水,就会发现他喜欢用枯笔淡墨。蓝瑛应该有机会见过吴镇真迹,他还原了吴镇的湿笔特点。

用湿笔点叶可以产生一种滋润的感觉,体现出山水的地域特征。同时让画面看上去丰润华滋,具有空灵清新之美。看下图局部就会发现,吴镇点叶的时候也会用到重墨。在这里重墨混点叶片有了苔点的效果,突出杂树枝叶的立体感与空间变化。画中层林产生了微弱光影变化,显得生机无限。

​蓝瑛 仿吴镇山水 局部

画中前景是杂树岸景,中景是渔父泛舟,远景是一块石壁。由于有了杂树遮挡,前景岸石无法清晰看出吴镇画山石的笔墨。幸好有大块岩壁,让人看到了他的特点。蓝瑛没有用皴法,估计有两点原因。其一,作品是册页尺幅很小,为了表现足够的空间距离,只能用相对夸张的手法画远景。其二,吴镇画山水喜欢用湿笔积墨,形成苍润厚重的山石质感。

从树石画法就能看出,蓝瑛仿吴镇山水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湿笔画法。巧妙运用湿笔可以体现出江南山水的特点。哪怕是一幅小景山水,依然让人觉得草木茂盛,生机勃勃。这就是湿笔的妙处,进而赋予画面苍浑质感。

​蓝瑛 仿吴镇山水 局部

蓝瑛仿吴镇山水,主要对前辈名家的技法进行了理解分析。从仿作看不出太多的逸趣与雅致。这和作品尺幅有关,也和蓝瑛的艺术追求有关。

0 阅读:52
凝萨

凝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