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少人怕隔离胜过怕阳性?经济学告诉你答案

功夫财经 2022-03-15 12:12:02

作者:邓新华

最近这一轮的疫情来得比较凶猛,让人们把心提了起来。3月11日,全国新增本土病例476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048例。3月12日,吉林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412例。数字比较吓人。

但人们的担心和两年前不同。两年前,人们普遍担心的是被感染,而现在,不少人怕隔离胜过怕阳性。中国的防疫政策会不会发生变化、什么时候发生变化,比疫情更令人关注。

谁都知道,由于很多国家在疫情防控上彻底躺平,我国的“动态清零”政策不大可能永远坚持下去。目前我国是严防疫情“规模性反弹”的,但是防疫政策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例如允许个人自行做抗原检测,就是一种降低防疫成本的方法。

张文宏说,防控工作每次都会突破一点点,“通过这样的积少成多,把一个个突破都给完成了,那么我想突然有一天你就会发现,原来我们已经做到了完全开放。”

01

防疫的经济账

经济学告诉人们,一切选择都是基于成本权衡。感染奥密克戎的死亡率比较低,国外有些地方已低于流感的死亡率,那么,人们对防疫成本的评估,也会发生变化。

为什么不少人怕隔离大过怕阳性?因为每个人被隔离期间,基本上是半“社死”状态,除了经济损失、生活不便,还要承受心理上的巨大压力。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隔离对GDP的冲击也是非常明显的。

假如你居住在深圳,深圳2021年人均GDP是17.46万元,那么,如果你被隔离14天,GDP损失近7000元。最近这一轮疫情,深圳比较紧张,数百万人无法正常工作。假设有500万人无法正常工作的天数达到10天,则GDP损失达到239亿元。

上海的人均GDP和深圳差不多。这一轮疫情,为什么全国人民如此紧张?因为,毕竟上海和深圳的疫情,影响的不仅是一城、一时的GDP,还会牵动到全国经济。要知道,上海是中国的金融重心,而深圳是中国的创新中心。所以前面网络传言上海要封城,很多外地人都感到很大的心理压力。

毕竟,疫情发生两年多来,人们已经承受了太多的损失。其实,2019年底,疫情刚爆发时,全国经济按下暂停键,那时候的情况比现在严重得多,人们心理更为恐慌。但,随着时间拖长,人们对损失的承受力是降低了,所以,人们特别关注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所幸,上海并没有真的封城。

那些处于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行业,可能更会对经济损失敏感。

最近法国一家媒体发表了一篇名为《世界旅游业的“黑洞”,向中国游客紧急呼救》的文章。这篇文章说,由于“动态清零”的防疫战术,中国减少出镜游,世界旅游市场的直接损失高达2800亿美元。毕竟,中国人是这个星球上最为有钱的游客群体之一。

外国人的损失或许可以先不去管它,但国内旅游业的惨状就无法忽视了。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

而2021年,国内旅游总人次32.46亿,国内旅游收入2.92万亿元,相对2019年,比腰斩略高一点点。

旅游业受损严重,影响的人可不是一个小数字。2019年,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

餐饮业方面,根据中国烹饪协会的数字,2019年全国餐饮收入4.67万亿元。2020年餐饮业相当凄惨,就不说了。2021年,餐饮业市场规模恢复到4.7万亿元,貌似恢复得差不多了。但是,考虑到这两年的物价普涨,餐饮业实际上仍然在煎熬之中。

凄惨的行业还有很多,例如航空业、影视业,等等。

当然,这些行业的受损数字,对于行业之外的人来说,感受可能是不深刻的。但是,想一下你平时去做个核酸,都感觉挺烦人的,还要社区工作人员三催四请,大概你就能理解这些行业的极度艰难了。

疫情影响的不仅仅是当前的GDP,它还影响到我们的未来。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18年出生人口1523万,2019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出生率在走低,但数字下降幅度不算特别大。

而2020年,出生人口1200万人,下降幅度达到200多万人,这就非常吓人了。2021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下降幅度仍然近140万人。

根据民政部的数据,2019年全国结婚登记947.1万对,2021年前三季度才588.6万对新人登记结婚,按这个数字,未来生育率也不乐观。

当然,疫情下,美国、法国等国家,生育率也创下新低。不过,中国的人口形势本来就比它们严重得多,疫情对中国人口形势的影响是雪上加霜式的,比那些国家要严重得多。

所以,从民族未来的角度看,中国尽快回归常态生活,其实是比那些国家更具有迫切性的。

从中外合作、交流来看,2019年,内地居民出入境3.5亿人次,外国人入出境9767.5万人次;2021年,内地居民出入境7423.4万人次,外国人入出境453.1万人次,均是断崖式的下降。

当然,外贸上,这两年中国的进出口数据反倒是增长的,这是中国经济的厉害之处,也证明了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但是,从人的交流的角度上看,国门实际上关上了不少。在国外彻底采取群体免疫政策的情况下,如果中国一保持这个量级的对外交流、合作,这个代价可以承受多久呢?

02

人们的选择在悄然变化

网上有人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是这样:

 

可以看到选择与病毒共存的人数,和选择清零的人数,已经差不多。

还有人据此推出一个升级版的调查。调查者同样假设你所在的城市分两个区,一个区按目前动态清零政策防疫,另一个区为病毒共存模式,清零区的疫情死亡率无限接近于0,但失业率、创业失败率较高,公共财政支出受到影响。调查结果是:

可以看到,年轻人更多地选择在病毒共存区生活。但是考虑到中老年人,许多人选择了清零防疫区,这说明中国人的敬老爱老传统没有丢。但有意思的是,也有不少中老年人选择了病毒共存区。

当然,这两个调查不具有绝对代表性,而且正如张文宏所说,眼下争论共存与清零意义有限,但是调查结果至少反映出人们的成本权衡的变化趋势。

另外,从当下经济形势来看,挑战是比较大的。

2月份的金融数据,居民中长期贷款史上首次负增长!各地对房地产的些微放松,目前看来也是效果甚微。房地产是支柱产业,也是老百姓最重要的融资抵押工具,房地产起不来,整个经济的动力就缺失一大块。

相信人心、经济发展等这些因素,都会成为政府考虑防疫政策的重要因素。最后究竟会如何变化,那只能耐心等待着看。希望随着天气转暖,世界能走向和平,疫情影响能大幅缓解。

2 阅读:43
功夫财经

功夫财经

功夫财经官方账号,分享商业知识,透视财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