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荻哨,因一座古哨所而得名。“芦荻”之名源于芦荻河两岸繁茂的芦苇与荻草,而哨所设立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贵州通史》记载,明朝为巩固边防,在贵州地区设立了众多卫所,芦荻哨便是其中之一。
芦荻哨村一角。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征战云南回师的明军万余人,在明威将军焦琴的统领下,分驻在今猫跳河中游一带,建立威清卫,实行军屯。今芦荻组就是昔日屯兵驻地芦荻哨,芦荻建哨之后,人们就把“芦荻”称之为“芦荻哨”,地名沿用至今。
历史上的芦荻哨,是战争的关卡要隘,是兵家必争之地。其中,清朝咸同年间,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贵州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直接威胁到清王朝在贵州的统治,战火遍布全省各地。发生在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的“芦荻哨之战”更是载入史册,成为贵州人民反抗封建专制统治的光辉篇章。
芦荻哨有“三古”,即古驿道、古城墙和古云盘。
芦荻哨村古城墙一处残垣。
芦荻哨曾经是一座古城堡。据村里的老人所述,在上世纪50年代,芦荻哨古城堡遗迹尚存,各种功能还在发挥作用。当时还存在几百米的古城墙,人们仍然在城门洞处进进出出。城墙内叫中街,城墙外叫上街、下街。城外四周分布有驿站、驿道、黑神庙、四合院、碉楼、哨所、戏楼、私学、梁氏祠堂、军营、石砌民房等。大约在1958年修建电站时,这座古城堡便沉睡到红枫湖水底。
古驿道应该在芦荻建哨以前就存在了。《红枫湖湖畔的苗家》一书,收录了《芦荻三古纪略》。古驿道穿街而过,从芦荻哨下街进入,经中街的古城堡,再到上街出往安顺方向。古驿道从贵阳到清镇,经过芦荻哨到平坝、安顺等地,芦荻哨便成为这条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无论是地方管理还是军队管理,古驿道给当时的芦荻哨带来了交通便利,更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芦荻哨历史上的繁荣与发展。
古云盘的修筑时间,据推测应该是清朝末年。现在的芦获哨附近,尚存的古云盘遗迹有龙滩坡、小立家尖等地。据《芦荻三古纪略》载:客居芦获哨的大户罗迎风,在同治五年任清镇县第十五管待时,派兵拉夫修筑龙滩坡云盘。内设议事厅、烽火台等。曹子修任副管待,在小立家尖顶处修筑云盘。
芦荻哨是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地方,这块土地一直以来被人们视为神奇的“风水宝地”。自上世纪50年代起,考古专家在这里陆续发现了大量古墓,涵盖了汉、三国、南朝、宋、明五个朝代,其中尤以汉墓群和宋墓群最为著名。
1959年,考古专家在芦荻哨一个叫新新桥的地方,发现一个汉墓群,有汉墓数十座,发掘出西汉陪葬品若干,这在当时曾轰动考古界。其中,有一件西汉黑漆朱绘夔龙海潮纹盘漆器尤为珍贵,该漆器为盛食器,高4.1厘米,口径27.2厘米,底径19.2厘米。漆器背面有针刻隶书铭文“元始四年,广汉郡工官造乘与髹彤画紵黄扣钣盘……”61字,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对研究当时的髹漆工艺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据相关考古资料记载,芦荻哨还有一处宋墓群,位于清镇、平坝交界处的芦荻哨、下山口、新新桥、冷坝、牧马场和土门寨一带,共有宋墓91座。这些宋墓中出土的随葬品包括陶器、铜器、铁器、漆器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
通过芦荻哨一带发现的汉墓群、三国墓群、南朝墓群、宋墓群、明墓群可以看出,自汉代以来,当地各族文化共存,并体现出各民族之间的互相融合、包容、和谐。这些古墓的发现,不仅揭示了芦荻哨村悠久的历史,也为研究贵州地区古代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记者 吴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