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走进古色古香的寺庙,一踏入山门,总能在寺院入口处看到一尊笑容满面、袒胸露腹的石雕弥勒佛,那开怀大笑的模样令人倍感亲切。弥勒佛石雕的艺术形象十分别致,他双耳垂肩,面部轮廓硬朗,五官线条清晰,即便笑容满面,也难掩其威严之感。石雕弥勒佛挂在嘴角的笑容,让他与其他寺庙石雕佛像显得格外不同;让人不禁心生疑惑,寺庙石雕弥勒佛到底是谁呢?
石雕弥勒佛的造像艺术还源于许多奇妙的传说,现在我们在庙宇中所看到的石雕弥勒佛形象,多源于五代时期的布袋和尚契此。相传,契此和尚身形矮胖,常背着一个大布袋,见物即乞,出语无定却灵验非常,能预知晴雨。他圆寂前留下偈语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自此,人们便认为他是石雕弥勒佛的化身,后世的弥勒佛石雕像也多以他为原型,塑造出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形象。
此外,在民间文化领域,石雕弥勒佛常被视为 “福佛” 与 “笑佛”。自五代布袋和尚契此被认为是弥勒化身之后,弥勒佛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形象深入人心。百姓将其视为带来福气、消解烦恼的象征,认为见到弥勒佛的笑容便能获得乐观豁达的心境,其大肚则寓意包容世间一切苦难与不顺,人们相信供奉或参拜石雕弥勒佛,能得到庇佑,收获生活的顺遂与幸福。每逢节庆,不少民众会前往寺庙参拜石雕弥勒佛,祈愿家庭和睦、事业兴旺、生活美满,弥勒佛也因此成为民间信仰中极具亲和力与感召力的神祇。
总之,石雕弥勒佛已然成为了一种广为人知的文化符号,他所代表的乐观包容精神,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