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敬老节”、“爱晚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登高敬老、赏菊饮宴之习俗。又称“黄钟会”,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古老的巫术节日。重阳节这天,人们登高远眺、赏菊饮酒;或佩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或登山临水、饮桂花酒……重阳节最早起源于汉代,此后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成为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节日。如今重阳节已成为一个包含着亲情与爱意的传统节日。在这秋高气爽、菊黄柳绿之中,让我们来感受一下登高习俗带来的别样风情吧!
1.登高祈福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老人节”。是农历九月初九,九九重阳,为传统佳节,而九九与登高有着密切的关系。九九者阳数,九为阳数之极,所以重阳与“久久”同音,因此人们认为九月九日登高也是对自己健康长寿有好处的一种行为。《周礼・秋祭》云:“九九,天地气交合之时也;以鸟鸣而饮露重,终霜始散;九九也,长久也……以羊祝岁禄之康”,故认为重阳节是庆祝羊来长寿之日。同时秋还是万物成熟、果实熟熟之时,故也有九月九日收获瓜果的说法。《风俗通》中有云:“九九不食荤是为吉,今皆以饮食为美”因此重阳也被认为是吃素的日子。由于古代是农业社会,粮食稀缺,人们只能靠肉、菜来充饥,所以也把肉、菜称为“九珍”、“九蔬”。因此有人认为重阳节饮食应当丰盛一些才能充饥呢?这个说法虽然不一定正确,但重阳节应该吃素菜以满足人体会素饮食之美的愿望。
2.赏菊观景
在民间,有“菊花不比牡丹差”的说法。据《诗经·小雅》载:“南山有草,其色黄,言其香焉。南山之菊,其花必黄。其色既黄,言其味已酸。”(《诗经·小雅·采薇》)菊花的栽培始于秦汉,东汉时盛行于宫廷。菊花是我国四大传统名花之一,素有“岁寒三友”之说,因在重阳佳节时赏菊而得名。宋人戴圣在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菊性幽香远逸,与花俱来秋气凉而不寒”(戴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把重阳看做秋菊盛开时,诗人对菊花情有独钟的一个节日。人们对菊花爱得深沉——人们把其看作精神支柱而不是普通花卉!
3.饮酒赏画
古代文人墨客,对菊花情有独钟,都以赏菊饮酒作消遣活动。唐代诗人李白曾作《饮菊花酒》诗,写出了重阳节“插茱萸以怡神”的美妙诗句。重阳年时,诗人又借饮酒赋诗来抒发自己情怀,其中以欧阳修(807—860)最为典型。欧阳修,字季龙,号石谷居士,又号兰峰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书法家、诗人、军事家、诗人于长乐(今山西大同)人。宋徽宗赵佶(1044—1197),字德叔,号墨莲居士,官至太师、太子太师。擅长画梅、竹、兰,与赵佶、赵孟俯、徐渭并称为“宋四家”。
4.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登高糕、菊花糕、荷叶糕、八宝糕、九层糕等,是中国传统糕点之一。民间把它作为九月九日子时吃的食品,与“岁岁高”相对应,因而又名“长命糕”。九层糕,又名“花糕”、“菊花糕”,其上刻有二菊花形图案,因此得名。在重阳当天家家户户都要吃重阳糕(也叫花糕)。相传九月九日是道教中道法合一、超度亡灵、超度众鬼之日,故古人常在这一天祭祖上坟,以求消灾避祸、顺利登上仙山、飞升上天。重阳糕是用黄米、糯米制成,上端抹上豆沙或糖渍的糕心,撒上白糖或枣泥做装饰。民间有谚语:“九月九日吃重阳糕!”“九月九日吃九糕”是为纪念唐代大诗人王维所作。相传东汉末年曹操率部与袁绍作战失利后兵败被俘,曹操为求得心上人袁绍为其报仇而投江自杀身亡。曹操为了纪念他对百姓的恩情所以在九九八十一节气中用这一天来祭祖上坟寄托哀思与怀念之情。
5.插茱萸、佩茱萸
茱萸是中药,有驱虫、逐风、辟邪之效。古时有文人将茱萸比作“辟邪之神”,人们便用茱萸与菊花互相配伍,用以辟邪求吉,又将茱萸当作节令花插于头上、颈后、手上,称为茱萸囊或茱萸持。古时九月初九又叫“茱萸日”,插茱萸、饮茱萸酒或佩茱萸等都是重阳节重要习俗。插茱萸、佩茱萸与避灾、辟邪有关。汉代已有菊花酒等饮茱萸饮酒会,唐代诗人王维曾经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山寺钟声相忆否?一年重九日难伸……”重阳节头上插茱萸和饮菊花酒,的确有祛病消灾之效。人们认为这一天插茱萸和饮菊花酒可保身体健康。
6.插柳插柳、登高望远
在重阳节的习俗中,还有一个与“插柳”有关的俗叫“登高”。旧时,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喜欢爬上房顶或山上,观看登高远眺而来的风景。这也是中国最早的一种民间风俗习惯。《周礼》中就有关于“登高楼”的记载。《晋书·地理志》中提到:“九月九日,往见高门。”到了唐朝的时候,人们便在重阳前夜用九层塔(塔)来祈福祛灾;到了宋朝以后则又有将重阳糕插在屋顶的习惯。明清两代的时候,此俗更加盛行了,人们喜欢在重阳节登高远眺、欣赏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