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懂晶状体、调节力、生理性远储,计算近视到站眼轴,预测近视

小暑的备忘录 2024-02-08 04:20:28

视频加载中...

内容简介[左上]

00:00 晶状体

02:40 睫状肌

03:24 调节

03:42 屈光状态

06:35 近视到站眼轴

09:08 冻轴可降低度数

10:00 用轴余计算近视到站时间

10:48 用眼轴增速预测近视

打败近视需要对近视的机理做深入了解,正如孙子兵法所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今天我们继续来揭开近视的真面目。

晶状体是近视防控的战场之一

挽救孩子的近视,需要努力让晶状体变薄

睫状肌-悬韧带-晶状体联合体

通过附着在睫状肌上的悬韧带悬吊在眼睛的正中央。

晶状体的运动

晶状体初始状态为凸起的球形,看远处时,成像点会跑到视网膜前,此时,睫状肌会被动放松,使得晶状体扁平化,屈光力下降,让成像点可以回到视网膜上;而看近处时,成像点在视网膜后,此时,睫状肌会加强收缩,保持晶状体凸起状态,增加屈光力,让成像点回到视网膜上。我们之所以远近都能看得清,就是因为晶状体有这样神奇而精准的调节能力。

看到这,读者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印象中,看近很轻松,看远的时候才需要凝视目标,感觉看远的时候才需要发力,而看近根本不用使劲似的。而事实上,我们的印象和事实正好相反哦,真正需要眼睛使劲的,是看近。

为什么我们看远有时还觉得累呢?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看远时是睫状肌放松,那看远盯的时间久了,为什么眼睛会觉得累?按道理肌肉放松不应该有疲劳感的。

这是个特别好的问题,其实也是临床中困惑了很久的问题之一,近几年我们才找到了答案。

这里就要提到Muller肌了,Muller肌是组成睫状肌的三组肌肉之一,但它太微小,以至于很多解剖书的图里都找不到它,视光学的书籍中,基本上也没有它的身影,而它的作用却很关键,它能够拉伸晶状体,是仅有的主动促进晶状体扁平化的力量。在极限望远时,除了睫状肌的放松,Muller肌也在发生收缩。一般只有在凝视远处物体的细节时,需要精细的调焦,才用的上它,而这根肌肉太弱小了,使劲时间长了,自然就会产生疲劳感了。

睫状肌

睫状肌改变晶状体,晶状体改变焦距

睫状肌完全放松时晶状体最薄,焦距最长

睫状肌充分收缩时晶状体最厚,焦距最短

完全放松与充分收缩之间的范围叫做最大调节范围,约有一千多度

调节

晶状体的调节使得眼睛可以无极调焦

负调节:晶状体变扁成像点后移

正调节:晶状体变凸成像点前移

屈光状态

正视:眼轴=最长焦距

远视:眼轴<最长焦距

远视眼在看远时,成像点也在视网膜后面,晶状体需要始终维持一定的调节力,使得成像点可以回到视网膜上。

远视<+3D,维持低度调节对于晶状体来说很轻松,这个范围叫做生理性远视;

远视>+3D,无法始终维持这么大的调节量,所以这种状态是病理性的,就叫做远视眼;

看近时,需要更大的调节力,所以远视眼看远不清楚,看近更不清楚,非常容易弱视。

近视:眼轴>最长焦距

因为望远时,成像点在视网膜前面,无法看清远处,必须依赖凹透镜(近视镜)。看近时,成像点后移,可以落到视网膜上,所以看近是清楚的。

近视到站眼轴

近视到站眼轴:仅与角膜曲率、晶状体屈光度相关

角膜曲率:3岁稳定

晶状体:随年龄变薄,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

到站眼轴随年龄增长而变长,下面展示的是不同年龄可能会发生近视的眼轴长度(按照曲率43.5D计算)

3岁:22mm

6岁:23mm

9岁:23.4mm

12岁:23.7mm

18岁:24.1mm

冻轴即可降度数

上面展示了不同年龄段可能会发生近视的眼轴长度,如果控制好眼轴增速,甚至冻住眼轴,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度数会自然降低,用时间换空间,唤醒晶状体代偿,便是逆转真性近视的途径之一。

用轴余计算近视

轴余=近视到站眼轴-现在的眼轴

1mm眼轴≈2.5~3D近视

看轴余的结果,比如说轴余=1mm,说明这个孩子还有250度远视储备,如果轴余是-1mm,说明这个孩子已经有-250度近视了。

轴余公式的局限性:晶状体屈光力可能存在误差,不同个体之间可能会有差异

用眼轴增速预测近视

轴余/月均增速=剩余时间

这是目前用来预测近视何时到来的较为科学的方法,相对客观和准确,可以帮助大家提前很长时间预测未来近视的趋势。

TIPS

小提示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保持关注,赵小刀带大家共同一步一步揭开近视的神秘面纱

END

0 阅读:0

小暑的备忘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