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她人生的噩梦?
“女孩就该早点出去打工,补贴家用,不然弟弟妹妹吃什么?
” 这句话,像一把无形的刀,从小就刻在了孟庭丽的心上。
1966年,她在台湾一个贫寒的家庭出生,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
在那个年代,重男轻女的思想还很严重,父母并没有因为她的到来感到欣喜,只是随意取了个名字“孟祥丽”。
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父母却一个接一个地生孩子,很快,弟弟妹妹相继出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捉襟见肘。
别的孩子还在无忧无虑地玩耍,小小的孟庭丽已经开始承担起家务。
生火做饭、照顾弟弟妹妹,这些本该是父母做的事情,她却早早地承担起来。
放学后,她总是第一时间赶回家,辅导弟弟妹妹功课,陪他们玩耍,而那时的她,自己也不过是个未成年的孩子。
父母不仅没有关心她,反而不断给她灌输“你是老大,要为家里牺牲”的思想。
初中毕业后,为了多挣钱,她开始四处打杂,做各种零碎的活儿,挣来的钱大部分都交给了父母。
好不容易上了高中,面临考大学的抉择时,父母又让她直接去学个技术,找个稳定的工作赚钱。
她听从了父母的安排,进入医护专科学校,学习护士专业。
毕业后,她成为了一名护士,每个月发了工资,只敢留下一点点维持自己最基本的生活开销,其余的钱不是交给父母,就是花在弟弟妹妹身上。
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仿佛看不到尽头。
孟庭丽的孝顺,在很多人看来,已经到了“愚孝”的地步。
但或许,这就是那个年代,在重男轻女家庭中长大的女孩的宿命。
一句劝,改写她命运!
她本以为自己会一直在护士岗位上默默奉献,直到永远。
但旁人的一句“你长得这么漂亮,为什么不去做模特当明星,那样挣得更多?
” 却在她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起初,她并没有太在意,可随着家中开销越来越大,她开始动摇了,萌生了成为模特的想法。
22岁那年,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参加了广告模特选拔赛。
在选拔赛现场,她一出现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美丽的容貌、高挑的身材,让她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评委们当即决定让她入围。
就这样,除了完成医院的本职工作,她一有空闲时间就去参加广告拍摄。
常常是这边刚从医院下班,那边又匆忙赶去拍摄场地,累得疲惫不堪,却也咬牙坚持着,只要有活她就接,只为了能多挣些钱给家里。
也正是因为做模特的经历,她引起了某导演的注意。
导演觉得她颇具演员的潜质,便向她发出了邀约,希望她能尝试往专业演员的方向发展。
当时的演员片酬虽说不算高,但相较于护士工作,还是能多赚一些的。
可娱乐圈在她眼中,是个复杂又有些混乱的地方,她心里很是犹豫,不知该不该迈出这一步。
父母得知此事后,却高兴得不得了,他们满心想着,要是孟庭丽能成为大明星,那家里的日子可就好过了。
在父母的极力劝说下,孟庭丽最终辞去了护士工作,正式踏入了影视行业。
这一步,看似是命运的转机,实际上,却为她后来的人生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26年,她到底有多难?
1990年,孟庭丽迎来了自己演艺生涯的第一部作品——电视剧《中华警花》。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没日没夜地研读剧本,仔细揣摩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还对着镜子反复练习。
在剧组拍摄时,别人休息了,她也不闲着,站在一旁认真观看其他演员的表演,学习别人的技巧,还特地跑去买来专业的表演书籍,一有空就钻研学习。
从那以后,不管角色大小,也不论是不是主角,孟庭丽都会接下。
因为她知道,家里的弟弟妹妹上学需要钱,一家人的吃喝拉撒都指望着她,她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她曾饰演“练霓裳”一角,深受观众喜爱。
在荧幕上,她英姿飒爽,光彩照人,是众人眼中优秀的演员。
可回到家中,她依旧是那个被家人“压榨”的女儿和姐姐。
多年来,弟弟妹妹的学费、家里的各种开销,全都压在她瘦弱的肩膀上,靠着她一部又一部戏的片酬艰难维持着。
她在影视圈里一待就是26年,这26年里,她一刻都不敢停歇。
妹妹上大学的费用、父母看病的花销,甚至弟弟结婚的婚房钱,都要她来承担。
哪怕在倒下前的几个小时,她还在发着动态给自己加油打气:“我可以的我可以的,虽然只睡30分钟又开始工作,我一样可以……”
她拼命工作,是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却忘了,自己也需要被照顾。
常年的劳累和压力,早已透支了她的健康。
身后事,太凉薄!
2016年1月26日,孟庭丽在剧组拍戏时,突然休克倒下。
被送到医院后,被诊断为流感引发的肺炎,很快恶化为脑溢血。
经过11天的抢救,她还是没能醒过来,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她去世后,人们才知道,她生前就签署了“器官捐献书”,她的器官给了8个人新的生命。
更让人寒心的是,在她去世后的大半个月,在葬礼现场,竟上演了一出遗产争夺的闹剧。
年迈的老母亲坐在轮椅上,只能默默落泪,而她的兄弟姐妹们却在为那为数不多的遗产争吵不休。
实际上,孟庭丽辛苦拍戏26年,名下却仅剩几万元的积蓄,就连她住的房子都是租的。
孟庭丽的一生,都在为家人付出,却很少为自己考虑。
她的孝顺令人动容,但这份“愚孝”也让她承受了太多不该承受的痛苦。
或许,对她来说,离开也是一种解脱。
我们常常歌颂孝顺,但也要警惕“愚孝”。
真正的孝顺,不是一味地牺牲自己,成全家人,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家人。
就像孟庭丽,如果她能多为自己考虑一些,或许就不会英年早逝,留下无尽的遗憾。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我们不能被原生家庭所束缚。
我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
不要让“孝顺”成为一种道德绑架,更不要让它成为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要勇敢地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