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的帛与帛书

观世传真侠 2024-07-28 06:42:37

《乐府诗集》里的采桑女的生活状态是这样的。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东南隅……”

看上去无忧无虑,也许,那时候,女人植桑养蚕是再平常事不过了。

齐国丝织品多而精美,一国所产即可供应贵族们穿着。这些高档丝织品在宫廷及贵族中已成为不甚爱惜之物。如,齐君将文绣作马衣与台榭之饰。《战国策•齐策四》说:“君之马百乘,无不披绣衣而食粟者。”《晏子春秋•外篇》也记载:“景公赏赐及后宫,文绣披台榭。” “君之玩物,衣以文绣。”

齐国专门设立“染人”负责丝帛和其他纺织品的染色,设立了“画绩(就是画花纹)”负责在丝织品上画花绣花等装饰加工。把丝织品染成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是很不容易的,要经过复杂的工序:每到春天,练工将生丝和绸坯进行暴练,对丝纤维进行脱胶,使丝纤维柔软,并得以漂白,当时,人们用碱性比较强的楝木灰和蜃蛤烧成的灰 (含有氧化钙)与水配成浓浆,用来浸渍绸坯,经过七天七夜的反复浸晒,既脱了丝胶,又漂了白。

姜太公封齐初时,采取了“通工商之业,使渔盐之利”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工商业,桓管时期,继续实行“重工商”的政策。

齐国的商人“负任担荷,服牛轺马,以周四方”(《国语•齐语》),足迹遍及各国,盐、铁、丝绸是齐国商人与各国商人交易的主要商品。

为扩大贸易,齐国还弛关市之征,建立招待商人的客舍,免费食宿,设“女闾”,来吸引外商。一时间,天下商贾归之若流水,齐国都城临淄成为天下一大都会。商人获得巨利,齐国则成为“齐冠带衣履天下”的丝织品生产和输出大国。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言天下之人冠带衣履皆仰齐地。”这说明了齐国的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输入到各地。

暴练过的生丝和绸坯,要等到各种植物染草收获的季节即夏秋时节才正式染色。染草中 采用最多的是蓝草,即荀卿所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蓝。染法有一染,再染,甚至六染、七染。生丝染成了不同的颜色,便织出了各种色彩的锦,绸。当时,齐国生产的丝绸品有:罗、帛、纱、绫、绢、绮、纨、缟、綦、縠、锦等多种花色。

比这些高档丝织品更高级的灿烂精细的“织锦”也在齐国生产出来,并在君主及贵族中开始服用。锦是丝绸中最为鲜艳多彩、绚丽华美的产品,人们往往用“锦上添花”赞美那些好上加好的事物,可见锦的臻美是尽人皆知的。但当时其产量还不大,只能是贵族的独占品。

不仅如此,在处理国与国的关系中,管仲也利用齐国在纺织品方面的优势。姜太公时,莱国就同齐争夺过营丘,其实力不弱,长期与齐国对立,为了让莱称服,管仲想到了商战,看到了齐国的纺织优势。当时齐国的纺织需要紫草作染料,莱、莒又盛产紫草,管仲便派遣白徒之卒开山冶铜,铸铜为币,高价大量收购莱、莒国的紫草。

莱国、莒国纷纷放弃农业生产,种植紫草,莱莒两国的统治者也认为是大好事,“说这样下去,齐国终将被我们兼并”。

第二年,齐桓公下令禁止进口莱莒两国的紫草,突然,莱莒两国的紫草买不下去了。由于弃粮种粮草,两国的粮价翻了几十倍,齐国的粮食却低的要命,莱莒民众纷纷投奔齐国,莱莒国力大损,不得不归顺齐国了。

战国时,齐国的丝织业成就辉煌,其出产的薄质罗即纯齐缟和精美刺绣,都驰名全国,畅销各地。秦国宰相李斯《谏逐客书》提到各地输入秦国的名贵特产,就有阿缟(齐国东阿所产)之衣,锦绣之饰。”

战国时的大商人陶朱公范蠡就沿济水经商往来于临淄、陶邑之间,其经营的货物就有饮誉各国的齐国丝织品。

在帛上面写字,很早就已开始。而明确记载使用帛书最早的,乃是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当政时期。《晏子春秋》记载着齐景公与晏子的一段对话:“昔吾先君桓公,予管仲狐与谷,其县十七,著之于帛,申之以策,通之诸侯。”

即说齐桓公封给管仲狐与谷等地,将此事写在帛书上作为信证。当时使用简书,是通行的惯例,而帛书则是鲜见的。这段记载说明春秋齐桓公时,帛书已在齐国开始使用。

齐国丝织业一向发达,且用帛书写比用竹木书写有很多优点。用帛书写可以根据篇幅的长短,剪裁下 来,能随意折叠舒卷。在书写、使用、携带、保藏等方面,比起体积庞大、笨重的简书要方便得多。

帛书比简策有更多的优越性,但是帛比较昂贵,一般诸侯国特别是丝织业不发达的诸侯国还是用不起的。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齐国丝织业的繁荣与发达。

0 阅读:4